編者按:汗癥可以分為盜汗、自汗等等,那么人為什么會出什么這樣的癥狀呢,我們又該如何來治療這樣的癥狀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師從中醫大家王永炎院士吳圣賢,給我們講盜汗和自汗。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素問·別經論》曰:“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故汗乃心之液也。因血與汗同源,亦稱汗為血之液。血乃津液所化生而赤為血,心主血、血液通過心臟的搏動將血液輸送至全身,循經脈營血而周流,濡潤筋脈、溫煦肌膚。隨衛氣(汗腺、皮膚)腠理、玄府而散發,故曰:在營為血,在衛為汗。出汗的癥狀是反映人體陰陽失調邪正相爭的象征。汗液屬陰,如人體的正氣不足,陽氣不固,則陰液失去約束而汗液外泄。《景岳全書》曰:“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液隨衛氣外泄。”陽作用于陰,依靠陰的滋助而生長,陰作用于陽,依靠陽的溫煦而生存。所以說陰陽互根,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既不能偏離又不能分割,故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出汗既能散發人體內的熱量,又能排泄體內毒素和廢物。
出汗有生理功能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功能性出汗者,如強體力勞動、長跑或飽食熱飲或食辛辣食物而出汗。《素問·經脈別論》曰:“搖體勞苦,汗出于脾。飲食飽甚,汗出于胃。”
病理性出汗者,是肌體陰陽失調而發生出汗。如自汗、盜汗、高熱傷陰口渴大汗、心汗、熱汗、脫汗、半身出汗、轟然而熱驟然出汗,其次為黃汗、戰汗、紅汗、臭汗等。臨床中前7種出汗較為常見,黃汗、戰汗等后4種出汗極為罕見。《金匱要略》中,有黃汗的記載。“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
自汗
自汗屬陽虛(氣虛),不分坐臥津津汗出,稍微活動,汗出更甚。易受外感,屬氣虛腠理不密,衛陽不固。
治則:宜益氣固表。玉屏風散加味。
處方:黃芪、白術、防風、白芍、五味子、浮小麥。每日一劑水煎服至痊愈。
方義:黃芪益氣固表,氣為陽,氣旺血自生,白芍,五味子斂陰而止汗,防風,白術,浮小麥健脾補氣,扶正御邪止汗。《日華子本草》曰:“防風治三十六種風,羸損盜汗等。”
盜汗
盜汗也稱寢汗(俗說:虛汗)在熟睡時出汗,以頭、胸、腹、背出汗為主,身如水洗狀,醒后即止,多發生在外感發燒愈后余熱未盡而出盜汗。(但也有陰虛體質或產傷陰,陽虛而不固,每至熟睡時汗出淋漓,醒后即止。)脈沉細數,舌質紅。
屬陰虛內熱,肺氣不足,衛陽不能固守。
治則:宜滋陰清熱益氣固表。當歸六黃湯加減。
處方:當歸、熟地、生地、麥冬、黃芪、白芍、五味子、鱉甲、黃芩。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義:當歸、熟地生血滋陰,黃芪補氣固陽,使陰生陽長,將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麥冬、黃芩、生地、鱉甲滋陰養陰而清內伏之余熱。白芍、五味子斂陰而止汗。
熱病愈后口渴大汗
高熱愈后,熱退病解,余熱內伏。熱迫汗出繼發口喝大汗出,則津脫不止。脈虛大微數無力,舌質紅。《靈樞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此乃病后氣虛,腠理不密,衛陽失控。
治則:宜滋養肺胃之陰,清伏熱益氣固表。人參白虎湯加味。
處方:人參、生石膏、知母、甘草、生地、石斛、山萸肉、五味子、白芍、花粉。水煎服,一劑好轉,再劑痊愈。
方義:高熱傷陰,口渴大汗,非人參石膏難愈其疾,人參生津止渴,既補陰又補陽,使陰生陽長。生石膏色白入肺胃二經,其性味甘寒,得人參之助,能清深陷之伏熱,人參得石膏之甘寒,二者使伏熱之邪徐徐外散。故能清熱潤燥,止渴止汗。現代藥理研究,生石膏能抑制汗腺中樞,故有清熱止汗的作用。生地、知母、石斛、花粉、山萸肉生津養陰、清伏熱而止渴。山萸肉既生血滋陰而又收斂元陽,助白芍、五味、黃芪斂陰而固陽。
以上出汗癥均可用五倍子研末敷臍(每睡時敷臍,敷料覆蓋,膠布固定),一日一次至痊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吳圣賢
1999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師從中醫大家王永炎院士。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臨床試驗協調中心訪問學者。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分會抗衰老專業學組委員,主持和參加“863”、“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課題9項,發表論文10余篇,著作3部。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醫藥臨床治療和研究工作,擅長治療頭痛、眩暈、中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等,具有豐富的臨床醫療經驗,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在中藥養生保健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并在多家媒體進行中藥養生知識講座,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