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傷寒是急性消化道傳染性疾病,主要癥狀有發熱、脾大等等,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治療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陳明,講傷寒。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臨床表現
多發群體
男女老幼均可發病。飲食衛生較差者,無傷寒特異免疫力而到傷寒高發地旅行者易發。
疾病癥狀
潛伏期7~23天,多數10~14天,整個病程4~5周。典型傷寒的臨床表現分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多數起病緩慢,發熱,體溫呈現階梯樣上升,5~7日高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適等,病情逐漸加重。
2.極期:病程第2~3周。出現傷寒特有的癥狀和體征。①持續高熱,熱型主要為稽留熱,少數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持續時間10~14天;②消化系統癥狀:食欲不振明顯,舌苔厚膩,腹部不適,腹脹,可有便秘或腹瀉,下腹有輕壓痛;③心血管系統癥狀:相對緩脈和重脈;④神經系統癥狀:可出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癥患者可有譫妄,昏迷或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⑤肝脾大:多數患者有脾大,質軟有壓痛。部分有肝大,并發中毒性肝炎時,可出現肝功異常或黃疸;⑥玫瑰疹:于病程第6天胸腹部皮膚可見壓之退色的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4mm,一般在10個以下,分批出現,2~4日內消退。
3.緩解期:病程第3~4周,體溫逐漸下降,癥狀漸減輕,食欲好轉,腹脹消失,肝脾回縮。本期可出現腸穿孔、腸出血等并發癥。
4.恢復期:病程第5周,體溫正常,癥狀消失,食欲恢復,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完全康復,但在體弱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其病程往往延長。
疾病治療藥物治療
1.氟喹諾酮類 抗菌譜廣,殺菌作用強,口服吸收完全,體內分布廣,膽汁濃度高,副作用少,不易產生耐藥,用作首選。氧氟沙星300mg,每日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時1次靜脈滴注;也可選用環丙沙星等。療程為2周。兒童及孕婦慎用或忌用。
2.頭孢菌素類 以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效果較好,膽汁濃度高,復發者少,常用于耐藥菌株的治療及老年傷寒和兒童傷寒的治療。
3.氯霉素 氯霉素可用于非耐藥菌株傷寒的治療。在療程中應每周查血象2次,白細胞<2.5×109/L應停藥,更換為其他抗菌藥物。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用藥后可發生溶血。本藥對帶菌者無效。嬰幼兒、血液病、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4.氨芐西林 其適應證為:①對氯霉素等有耐藥的患者;②不能應用氯霉素的患者;③妊娠合并傷寒;④慢性帶菌者。療程不短于2周。本藥優點是膽汁濃度高。
5.其他 對耐藥菌株引起的傷寒尚可選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藥物,但應注意其對肝、腎的毒副作用。
手術治療
腸道大出血經積極治療仍出血不止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疾病預后
傷寒的預后與病人的情況,年齡,有無并發癥,治療早晚,治療方法,過去曾否接受預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關。自應用氯霉素以來病死率明顯降低,約在1%~5%.老年人,嬰幼兒預后較差,明顯貧血,營養不良者預后也較差。并發腸穿孔,腸出血,心肌炎,嚴重毒血癥等病死率較高。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陳明
男性,1962 年9 月生于河南,醫學博士,教授,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特約名牌專家,主講養生之道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收到強烈歡迎。
研究方向:《傷寒論》六經辨證規律的研究。研究重點分三個方面:經方治療常見病、疑難病的研究;《傷寒論》六經病證內涵的研究; 張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