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所謂的藥物性肝損傷就是藥物本身就對肝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那么藥物性肝損傷有哪些表現呢,同時又是怎么治療的呢,下面我們就請王貴強主任為大家講解一下;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兼肝病中心王貴強主任為大家講解藥物性肝損傷。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臨床表現
藥物性肝病可以表現為目前所知任何類型急性或慢性肝臟疾病,其中急性肝損傷約占報告病例數的9O%以上,少數患者可發生威脅生命的暴發性或重癥肝功能衰竭。
急性藥物型肝病若為肝細胞型,可表現為肝炎型,在黃疸出現前1~2天有乏力、胃納減退、上腹不適、惡心、嘔吐、尿色深等前驅癥狀。嚴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現,可并發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檢查ALT、AST明顯增高,可伴有血清膽紅素升高;亦可表現為脂肪肝型,臨床特點為脂肪肝、氮質血癥和胰腺炎。一般在連續用藥3~5天以上,出現惡心、嘔吐、厭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腫大、黃疸、腎功能減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謝性酸中毒。生化檢查ALT及AST明顯增高,血清膽紅素一般低于 17.1μmol/L,亦可高達51.3μmol/L。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偶有血糖過低,本病預后差,如不及時停藥,病死率很高。急性藥物型肝病還可表現為肝內膽淤型藥物性肝炎,包括單純淤膽型,臨床表現為起病隱襲,常無前驅癥狀,發病時無發熱、皮痛或嗜酸粒細胞增多。黃疸輕,于停藥后很快消失。生化檢查AST增高,堿性磷酸酶和膽固醇大多正常;淤膽伴炎癥型肝炎可有發熱、畏寒、惡心、腹脹、乏力、皮疹,隨后出現黃疸,皮膚瘙癢,大便色淺,肝大并壓痛,嗜酸細胞增加。生化檢查膽紅素、ALT、AST、膽固醇及堿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混合型藥物性肝炎既有肝炎型的表現亦有膽汁淤積的表現。
根據臨床類型不同,慢性藥物性肝病可以有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脂肪性肝病、膽汁淤積性肝病等表現,如為血管病變[包括肝靜脈血栓、肝小靜脈閉塞癥(VOD)]、非肝硬化性門脈高壓(特發性門脈高壓),臨床上主要為門脈高壓的表現。如出現腹水、肝臟腫大、腹部膨隆及黃疸等, VOD患者可出現肝衰竭,表現為血清膽紅素迅速升高、體重明顯增加,示V0D病情嚴重,病死率近100%。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包括立即停用有關或可疑藥物(治療關鍵)、促進致肝損藥物清除和應用解毒劑、應用肝細胞保護劑、治療肝功能衰竭。
⑴立即停藥:一旦確診或懷疑與藥有關,應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損肝藥物,多數病例在停藥后能恢復。
⑵支持治療:
①注意休息,對重癥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
②補充足量熱量、足量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C、E、B等以利肝細胞修復和再生。
⑶解毒治療:急性中毒的患者可采取洗胃、導瀉、活性炭吸附等措施消除胃腸殘留的藥物,采用血液透析、腹腔透析、血液灌流、血漿置換等方法快速去除體內的藥物;解毒劑的應用:包括非特異性如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硫代硫酸納、甾體類激素、UDCA 、S-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等及特異性螯合劑如二巰丙醇、青霉胺、 巰丁二 酸、巰乙胺、依地酸鈣鈉等。
⑷抗炎保肝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情況可適當選擇抗炎保肝藥物治療,包括以抗炎保肝為主的甘草酸制劑類、水飛薊素類、抗自由基損傷為主的硫普羅寧、還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保護肝細胞膜為主的多烯磷脂酰膽堿 、促進肝細胞代謝:腺苷蛋氨酸、葡醛內酯、復合輔酶、門冬氨酸鉀鎂、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的促肝細胞生長因子、促進膽紅素及膽汁酸代謝的腺苷蛋氨酸、門冬氨酸鉀鎂、熊去氧膽酸等。一些中藥制劑如護肝寧、護肝片、雙環醇、、五酯膠囊等也可選擇。癥狀嚴重者、重度黃疸在沒有禁忌癥的情況下可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原則上要盡可能的精簡用藥。
⑸肝衰竭的治療:包括內科支持治療、必要時可考慮人工肝支持療法。對病情嚴重,進展較快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措施。
本期嘉賓介紹
王貴強
教授,主任醫師感染疾病科主任1989年獲得哈爾濱醫學碩士學位
主要從事各種肝病的診療和研究工作,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研究成果:致力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以及免疫發病機理和免疫治療等工作,主持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慢性乙型肝炎個體化治療模式的研究”,美國CMB基金項目,以及病毒性肝炎免疫發病機理和免疫治療的基礎和臨床研究。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1996年榮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稱號。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