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起,清"太醫院"規定為醫學生教科書。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藝。
當時醫家們撰寫個人專著亦是時尚,用以陳述自己的醫學見解。張璐(1617-1700)的《張氏醫通》(1695),主要是推祟"溫補學說"。
同時有關醫學基礎書籍相繼面世,程國彭的《醫學心悟》(1732)一書,以簡明文字扼要清楚地論述中醫四診、八綱、八法以及臨證各科的診治,對初學者很有啟發。李用樣的《證治匯補》(1687)也是一部內科診治專著。
由于清朝考據風氣盛行,不少醫家對重要的古典醫籍進行了大量的考證與注釋工作。舉例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都有大量注釋刊行。
其他臨癥各科各自有發展特點與突出成就,表現在不少醫家對疾病診治的總結與醫著的空前增多。
西方醫學的傳入
19世紀末,清政府日益衰落,逐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對象。在宗教組織的支持下,教士及西方醫士們在中國的洋化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時出現很多由中國人或與西方人士共同開辦的西醫學校,一批有關西方醫學的釋本也相繼面世。
西方醫學在中國開始日益廣泛深入地傳播,由沿海到內地,由設立診所到建醫院,由辦學校到吸收留學生,由翻譯醫書到成立學術團體,近百年間,形成了中醫與西醫并存的局面。
近代早去西方學醫者為黃寬(1829-1878),廣東香山縣人,1850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專攻醫科,1857年回國后,以其高明醫術及醫德,深受廣東一帶人民的愛戴。
中西方醫學結合
在清朝末期,洋務運動引起了傳統中醫界的重視。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當時醫學界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態度和主張;一些人對傳統中醫一概加以鄙視,認為不科學,極力主張取締;一些人拒絕接受新事物,認為西方醫學全部不適合中國人。
有一些受過西方思想的人,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迫切探索發展中國醫學之路,試圖把西醫學術加以匯通。當然根據當時歷史背景和醫家們本身條件限制,其匯通中西醫的活動,未能取得明顯的成就。
在匯通中西醫活動方面,其中早的一位先驅者為朱沛文,字少廉,廣東南海縣人,出身醫學世家。他于1892年編撰了《中西臟腑圖像合纂》,將人體結構、臟腑圖像與西方生理解剖圖譜相互參照,加以論述。
內容較系統、豐富及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中西醫結合的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