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
宋政府把醫藥行政及醫學教育分立起來。設立"翰林醫官院"負責醫之政令和醫療事務。王安石變法后,學校體制及教學內容又有改進。"太醫局"是專為醫學教育設立的機構,已擴充成為皇家醫學院。
醫學校的社會地位提高,吸引了不少儒生學醫,儒醫迅速增多亦是促使中醫學發展的原因。之后各州鎮府均仿照"太醫局"開辦地方醫學校, 使中醫更加普及。
醫學生考試制度完全仿照朝廷太學招募方法,根據成績或治愈率決定升遷。而醫學部亦增分為九科:
1. 內科 2. 風科 (如中風病) 3. 兒科 4. 眼科 5. 耳鼻喉齒科 6. 皮膚及骨科 7. 產科 8. 針灸 9. 創傷及咒禁科
當時醫學生之理論教材,除了有前唐時必修的醫學文獻之外,還新增了陳言的《三因極--病證方論》。醫家及詩人楊介,總結對處死犯人的解剖經驗,描繪成圖譜《存真圖》,使到當時醫學生對解剖學的認識加深。
另一個醫學教育的突破,是翰林醫官尚藥王惟一(公元987-1067年),研制了兩具與成年男子體形相等的"銅人",并且奉御總結針灸名著,撰成《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銅人體表刻穴657個;醫生考試時,先將銅人外表涂蠟,往體內注水,并穿上衣服。針刺中穴位則水會流出,否則針就刺不進去,這樣就可以判斷受考人對穴位的掌握程度。
他的著作不但印行,還刻成兩座石碑,立于當時首都開封,作為公眾參考。是中國針灸史上新的里程碑。
病因病機學發展
先前曾描述,公元1174年陳言提出了新的病因學理論。他的著作《三因極--病證方論》,將復雜的病因歸為三類:內因、外因及不內外因。
這種分類雖與漢代張仲景所述略同,但內容有所發展,即對各類病因概括得更具體,其范圍亦較全面,更符合臨床應用。三因分類的原則,一直為后世醫家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