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史:常有齦炎病史,30-40歲后發病率增高,并逐漸加重。
2.牙齦色澤、形態與齦炎相似,附著齦水腫,點彩消失。
3.探查時可見牙周附著喪失,形成牙周袋,牙齒有不同程度的松動,嚴重時形成牙周膿腫。
4.局部可有菌斑、牙石、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復體等因素存在。
5.可用牙周指數(PI)、牙周病指數(PDI)等確定牙周組織的破壞程度。
6.X線片可見牙槽骨呈不同程度的吸收。嚴重時出現牙齒松動和咬合關系紊亂。
7.同時存在咬合創傷因素時稱復合性牙周炎檢查可見早接觸、錯合、前伸或側合運動的合干擾、過度磨損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