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現代研究也證實了足三里的全能作用,能對人體許多系統產生影響。比如在消化系統方面:能使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促進腸胃有規律的有力運動,增強食欲,幫助消化,防治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食管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運動功能失常,胃輕癱,幽門痙攣,腸梗阻,菌痢,急、慢性腸炎,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在呼吸系統方面:能增強肺活力,擴大肺氣量;尤其在血液循環系統方面:刺激三里能改善心的功能,調節心律,使快者變慢,慢者變快;能使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目改變,能使血液中的組織胺下降,能改變血色素和血糖量,是血糖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對于貧血,高血壓、高脂血癥,白細胞減少等現代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另外,它還能作用于神經系統方面,促進腦細胞機能的康健,提高大腦皮層的工作能力,改善人的記憶,緩解神經衰弱、保持大腦的靈敏性;對于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也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在抗炎的同時提高機體的防病防疫能力,對流感、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疾病都有一定的防御。
足三里作用巨大,使用起來卻很簡單,對于沒有疾病,僅用足三里作為保健養生之道的朋友來說,既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針刺法,也可以自己平時常常按摩: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壓一壓足三里,每次壓10分鐘左右,以穴位處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宜;好的方法是艾灸法,有艾炷、艾卷、艾絨直接灸或隔蒜、隔姜間接灸。其中以艾條懸灸為常見,具體這樣來做:取艾條一根,點燃后對著三里穴進行懸灸,灸的時候可以采用溫和灸、雀啄灸或回旋灸均可。溫和灸、雀灸或回旋灸都是使用艾條懸灸,不同的是,溫和灸的時候,艾條一般保持不動;雀灸的時候,艾條像小鳥吃食一樣,一上一下的;回旋灸則是艾條在穴位周邊來回轉動,幅度不大。灸的時候都要控制好距離,以皮膚灼熱而不受傷為度,一般每次灸20分鐘即可。這些方法都很簡單,只要堅持使用兩三個月,就能改善胃腸功能,調理全身健康,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尤其是艾灸完之后會有溫熱舒適的感覺,熱氣達到身體深處,身心俱輕,非常舒服。
當然,除了平時實用足三里灸進行保健養生之外,具體的病癥還需經過專業醫生診斷后才能確定如何艾灸。因為有些病癥中足三里不是單獨使用的,需要和其他穴位一起來灸才能達到如期的效果。比如,配曲池、豐隆、三陰交,具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可用于頭暈目眩等;配天樞、腎俞、行間穴,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可主治月經過多,心悸等;配沖陽、仆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肝腎、濡潤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等;配梁丘、期門、內關、肩井,具有清瀉血熱,疏肝理氣,寬胸利氣的作用,主治乳癰等;配上巨虛、三陰交、切口兩旁俞穴,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術;配陽陵泉、行間,有理脾胃,化濕濁、疏肝膽,清濕熱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配中脘、內關,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配脾俞、氣海、腎俞,有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虛慢性腹瀉。
不過,艾灸的時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傷寒論》曾指出;“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因此,歷來針灸著作都將熱病歸為忌灸的范圍。其實,正如現代的電療、蠟療,泥療等物理療法可以成立一樣,熱病也可以灸三里,只是灸的時候需要慎重一些,在灸法和灸的時間力度等方面多多注意一些。其次,要注意一般兒童不宜灸三里。《類經圖冀》中說:“小兒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不爾反生痰。”因為兒童處于身體發育期間,陽氣過盛的話,會減緩發育,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