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二陳湯有什么妙用
近讀《水滸傳》,發現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鄆城縣賣中藥的王公到縣里趕早市,見宋江精神不爽,悶悶不樂,說道:“押司必然傷酒,且請喝一盞醒酒二陳湯。”這里所說的“醒酒二陳湯”就是的方劑二陳湯。這說明二陳湯在當時不僅可以治病療疾,而且還可用于解酒和保健。
二陳湯源于宋代的《和劑局方》,方劑為:半夏、陳皮、茯苓各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烏梅1個,水煎服。方中的半夏有良好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止咳、散結消痞等功效;陳皮有良好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調中快膈等功效:茯苓有良好的健脾補中、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等功效;甘草能調諸藥,解辛燥,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生姜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烏梅能生津止渴,斂肺澀腸。方中陳皮、半夏兩味藥用陳久者為佳,故起名為二陳湯。
老中醫冉雪峰認為此方治療痰飲為患、嘔吐惡心、胃脘脹悶、脾胃不和、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色白質稀、頭眩心悸、脾失健運、舌苔白潤、脈滑等病癥效果頗佳。他認為二陳湯是久用不衰、療效極佳的燥濕化痰名方,中醫主要用于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而見濕痰咳嗽者。
臨床發現,凡中醫所說的痰濕之表現,均可隨上方加減應用二陳湯。如風寒感冒又兼出現咳嗽痰多者,可配蘇葉、前胡、杏仁、桔梗。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咳嗽多痰氣喘者,可配麻黃、杏仁。氣管炎、肺氣腫出現咳吐稀痰、嘔吐惡心、消化不良、胸膈滿悶者,可加干姜、砂仁、白豆蔻。氣管炎或肺氣腫出現咳嗽痰少、痰黏稠難咯者,可加瓜萎、貝母、桔梗。二陳湯加白術、蒼術、澤瀉、鉤藤,可治痰濁中阻之眩暈、頭重如蒙、胸悶惡心。二陳湯加南星、枳實,可治風痰上擾之頭目眩暈。二陳湯加膽星、竹茹、菖蒲,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語。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名叫溫膽湯,可治膽胃不和。臨床發現,溫膽湯對膽胃不和之厭食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有良效。不思飲食、舌苔黃膩者,可加蘇葉、藿香、厚樸(姜制)。口苦、胃灼熱、咽干、舌紅苔黃膩者,可加黃連、黃芩、葛根、大黃、木香。脘腹痞滿脹悶、舌苔厚膩者,可加蒼術、厚樸、白蔻仁、藿香、佩蘭、山楂、麥芽、神曲、枳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