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后來還了解到,榮立生長在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從小就是一個乘順聽話的女孩,幾乎沒有太多自己獨立的想法。偏偏女兒非非很像爸爸,開朗、活潑,愛與人交往,表達能力強,在團體中有影響力………這些特父母與她的關系:以過度照顧和代替來操控孩子。由于她的焦慮,她對孩子過度照顧和干預,孩子失去了原發的動力,也不能自發地自我發展。如果這部分原發動力被妨礙了,孩子在潛意識由會對此進行反抗。孩子還小,雖然不敢直接表達反抗,但她會以別的方式,比如作業拖拉或學習不好來抗拒媽媽的干預,其真實的聲音是:媽媽,請讓我做我自己!
在診室里,我讓榮立反復練習這句話:“孩子,媽媽允許你是你自己的樣子。”練習下來,榮立淚流滿面,她說她體驗到了對孩子的內疚以及內心的脆弱及恐懼,也察覺到自己和孩子之間邊界的混淆。如果榮立自身的情結被解開,她就會更平靜地看待孩子。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接納,就能夠產生自發的動力,而不是來自媽媽的外部壓力,獨立、自我負責地完成作業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媽媽容器般的照顧和包容外,還需要父親的角色帶來規則的建立和學習。孩子之所以可以如此任性地突破媽媽的邊界,也許是因為突破媽媽的界限總是有效的,或者孩子較少受到來自父性陽剛力量的影響。因此,榮立可以嘗試改善夫妻溝通方式和內心情感的聯結,讓先生多多回歸家庭,讓家庭內部正常的結構建立起來:爸爸,媽媽,孩子,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面做該做的事。父母距離要更近一些,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這才是一個比較穩固而健康的家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