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中風應重視腦血管檢查和抗血小板治療
近年來,我國缺血性卒中發病率上升很快。有關專家指出,顱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卒中發作、復發的重要原因,其發生發展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高危人群應高度重視腦血管檢查和抗血小板治療。
這是記者在日前召開的“2012中國腦卒中大會”神經內科論壇上了解到的。
腦卒中俗稱“中風”,多數是因腦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腦卒中,也有一部分是因腦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性腦卒中。
“近年來,我國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上升很快,而顱動脈狹窄是導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其發生發展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指出,高危人群應主動檢查,有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CTA),是目前常用的無創性腦血管疾病檢查手段。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血管超聲診斷科主任華揚指出,對于有腦卒中病史的患者,應優先考慮進行腦血管狀況檢查;對于無卒中病史,但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患者,也應前往三甲醫院神經內科,主動進行腦血管影像檢測。
那么,一旦發現問題,應采取哪些干預措施呢?目前,抗血小板藥物是治療和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的基石,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都可以作為首選藥物。
“防治腦卒中是一場‘持久戰’,目前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存在兩大誤區:用藥不規范和擅自停藥。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足療程治療,同時,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積極降血壓、降血脂,有規律地進行鍛煉等。”華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