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 挺有技術含量
有些患者服完中藥后,總感到效果不佳,埋怨中藥療效不好。其實根源可能不在中藥本身,反倒是在煎煮方法上。中藥通常通過有機配伍,用煎煮的方法把藥中有效成分滲透到水里,通過互相作用達到治病目的。煎煮中藥有一定的訣竅和講究,遵循它們才能大限度發揮藥效。 那么煎煮中藥需要注意什么呢?
慎選容器
煎煮中藥一定要用陶瓷類容器,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即使在高溫下性質也很穩定,藥物不易發生反應;而且,陶瓷類容器受熱均勻,傳熱緩慢,水分不易蒸發。反觀金屬容器,化學性質相對不穩定,容易與所煎中藥發生化學反應,降低藥效,有的還會產生毒副作用,對身體造成損害。
例如鋁、鐵器皿,可與很多中藥發生化學反應。黃苓、葛根、大黃、何首烏、補骨脂中所含黃酮類遇到鋁、鐵,會產生黑綠色沉淀物,生成有害物質,人體吸收后如長期積蓄,就會對肝、腎、腦產生損害。此外,金屬容器還能與一些礦物質藥如朱砂、龍骨等發生反應,更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對身體更為不利。
一般不洗
一些患者認為,待煎中藥多是一些樹皮、草根、花木、礦物類物質,不干凈,于是買回后反復清洗。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因為中藥在制作加工中,經過炮制、脫水干燥、包裝清理等多道工序,基本上沒什么雜質,比較干凈。如果反復清洗和浸泡,藥物的有效成分會流失,減少了藥性,特別是一些粉劑類藥物,如石膏、滑石、浮海石等,不僅不要洗,還應用紗布包好,否則很容易全部流失(注:如果是野外親自挖掘的藥物,倒是有必要適當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