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人溝通有技巧
說話要簡單明確
由于許多精神行為癥狀都與病人的記憶力下降、理解判斷能力變差有關,因此,建議家屬或看護者在與病人相處時,要盡可能和他們說一些簡單的、容易理解的話。如果想派幾件事情給老人做,讓他得到鍛煉,建議一件一件地安排,切忌同時交代幾件事情,否則病人會因為記不住、理不清頭緒而感到混亂,很容易使其沮喪、發脾氣。
像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溫和
接觸老年癡呆病人,只能把他當做一兩歲的小孩子一樣去理解他,特別是病情到了中晚期,病人的語言理解能力明顯下降,甚至可能會與照料者無法正常交流。此時,照料者更應采取溫和的態度,借助一些肢體語言,如擁抱、握手等耐心地陪伴在病人身旁。不要斥責病人的一些異常行為,因為斥責很容易傷害病人的自尊,引起更多的敵意、排斥、對立。
增加與疾病有關的知識
在面對癡呆病人時,家屬困惑的是不愿相信其親人真的患了癡呆,尤其對患者出現的某些人格改變、行為異常苦惱不已。當家屬或照料者懂得更多的關于癡呆的疾病知識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病人出現異常行為的原因,不僅可以幫助病人努力爭取專業治療的機會,而且也會在照料過程中逐步調整對病人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幫助病人適應生活。
找到合適的照料技巧
患上癡呆后,病人會出現許多他們自己和照料者以前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其實,書本、報紙、雜志、網絡上往往都能查到相關的照料技巧信息,比如如何調整家庭環境、如何減少安全意外等。用這些方法進行嘗試、調整、再嘗試、再調整……總會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家中老人的方法。有時候,參加癡呆家屬聯誼會,與其他家屬分享經驗也是種學習的過程。
筆者常與身邊人分享一位老人的故事。這位阿姨照顧患有癡呆的丈夫很多年,她輩子都是個說話快、脾氣急的人。為了讓老先生少發脾氣,少打人,她一點一點地讓自己改變,面對老先生,“說話不能急、做事不能催、游戲不能逼”。就這樣,老兩口依然過著很開心的日子,經常一起唱唱歌、念念詩、拍拍手一一盡管老先生幾年前就已經說不了完整的句子子了。
結語:很多老人的都有心理問題,由于不能得到及時的發現和治療,這些疾病就會慢慢變得嚴重了。所以說,大家一定要多關心家中的老人。(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心理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宋魯平,王華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