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
性味苦寒,具清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名醫別錄》載其“除伏熱腸風,止渴、醒酒……”。宋代名醫張山雷釋共理云:“……止渴醒酒,皆清熱之效。”《本草經疏》也記載
有苦參“消酒,除渴,明目,止純血痢,疳痢極效”
●肉豆蔻
辛溫,屬濕中止澀藥,有溫中行氣、止瀉固腸、消食之功。《日華子本草》中載其“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得配本草》也認為其“消宿食,解酒毒。”
●白茅根
別名茅根、茅草根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本草綱目》有“止吐衄諸血及解灑毒”的記載。本品可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逆、肺熱咳嗽、吐血、衄血、急性腎炎水腫、黃疸等癥。若解酒,可用本品15克~30克,煎服,鮮品倍用。若治飲酒太過,傷及胃絡致胃出血,可與仙鶴草、地榆、蒲黃同和,或單用。以鮮品效果為佳。
●丁香
別名公丁香,始載于《藥性本草》。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肯有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之功效。常用于胃寒所致嘔吐、呃逆及腎虛陽痿等證。《大明本草》有“治冷氣、殺酒毒”的記載。治飲酒所致嘔吐、身寒等證,可單用,或與人參、生姜、法夏、柿蒂配用。預防酒精中毒,可用本品3克~5克,泡茶飲。
●桑椹
別名桑果、桑棗、桑椹了等,始載于《新修本草》。其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腸通便以及解灑的作用。《本草綱目》謂其搗汁飲,能解酒中毒。本品可治眩暈、失眠、消渴、便秘,及風濕關節炎。解酒可取鮮品100克,搗汁或煎服,若煩渴甚,可與麥冬、玉竹、天花粉等配合。
●淡竹葉
別名碎骨子、山雞米等,始載于《本草綱目》。其性寒味甘淡,入心、胃、小腸經,有清熱除煩、利尿的作用。可治熱病煩渴、口舌生瘡等證。治酒熱煩渴,小便不利,可用本品30克~ 50克,煎服;或與菊化、薄荷同煎,當茶飲可預防酒醉。
●烏梅
別名酸梅、干枝梅,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溫味酸,入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滓、安蛔的功效。主要用于肺虛久咳、久痢滑泄、消渴、蛔厥,以及便血、崩漏等。因其味酸能化生津液,可用于酒熱煩渴等證。實驗證明,本品有抗過敏作用,對飲酒所致過敏,如蕁麻疹尤為適宜。本品可單用,每次30克,煎服;或與生地黃、麥冬、葛根、花粉同用。
●雞內金
別名雞肫皮,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平味汁,入脾、胃、小腸,膀胱經。具有消食積、止遺尿,化結石之功效。《名醫別錄》謂其能除煩熱,《本革綱目》有“治反胃,消酒積”的記載。消酒積,民間用本品炒黃研粉,用量3克~9克,沖水服。
此外,《古《今醫統大全》中有用黑豆-升煮汁溫服以解酒;《得配本草》中有“酒,畏枳,蘿花、赤豆花、綠豆粉,忌諸甜物,發乳同食。”《隨息居飲食譜》云:“解燒酒毒,菜菔汁、青蔗漿隨灌,綠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濃湯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