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形態美鑒賞
根據當代美學理論,藝術美的形式可狹義地分為兩種:一種表現為外在形式,與審美對象的色彩、肌理、形態、工藝等直接相關,稱為形式美;而另一種是內在形式,指的是創作者將所體味的真、善、美的內容注入形式美之中,從而引起欣賞者美的觀照,稱為意象美。中國傳統美學也稱之為意境美,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所在。
宜興紫砂壺形式美的創作和欣賞,應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規律。形式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沉淀演變而來;其中包含著具體的社會內容,經過長期重復、仿制,使原有的具體社會內容,逐漸泛化成為某種觀念內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長期的過程,演變為一種規范化的形式,成為獨立審美的對象。這是個長期的積淀過程,包括心理、觀念、情緒諸多因素的沉淀。例如曲線代表柔軟,直線代表剛硬等等的意識,歸根究底是來自心理的沉淀和社會審美的積累實踐。
紫砂壺形式美主要由如下要素構成:材質、形態、工藝、裝飾、燒結等,顯然,形態美是紫砂壺藝術形式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形式審美涵義。
紫砂壺的形態,主要指的是其造型形態。眾所周知,紫砂泥料可塑性極佳,成型手法直接隨意,具有無拘無束的表達性,可以容納各種創意性構思,有著寬泛的藝術表現形式。其造型形態各異,素有“方匪一名,圓不一相”之贊譽。從器形來講,紫砂壺大抵可分為圓器、方器、花塑器及筋紋器等四類,從使用上講,可分為把握式和提梁式兩類。一般而言,圓器講究骨肉亭勻、珠圓玉潤,如美人肩、掇球、仿古等;方器追求方而不板、挺而不僵、挺拔利落中見精神,如僧帽、雪華、青獅等;花塑器以肖形狀物、形神兼具為佳,如供春、荷花、南瓜等;筋紋器則以飽滿流暢而有韻律取勝,如菊花、瓜棱、葵四方等;至于提梁一類,則以高曠挺拔、氣宇軒昂為長,如提璧、葵花提梁、曲壺等。
縱觀紫砂發展史,我們發現,紫砂壺的器形的確立無外乎三個來源:一是實用的要求,正如老子所云:“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多見于圓器、方器;二是前代傳器或同代器物器形的借鑒,如青銅器、玉器、瓷器等等,多見于圓器、方器、筋紋器;三是自然萬物的肖形摹寫,遷想妙得,多見于花塑器。
近代紫砂壺器形的創作大抵有兩大方向:摹古與獨創。所謂摹古,就是壺藝師對前人的某一壺型臨摹模仿;而獨創,則是壺藝師根據紫砂壺的本體語言,獨自創意的造型形態。兩者同是藝術創作的手法,不可割裂開來進行評價。前者側重于傳統繼承,后者側重于創新發展,無所謂高下之分,其最高境界應是殊途同歸。邵大亨、顧景舟都是將兩者融于一爐的高手。
摹仿,是公認的藝術起源之源,早在明代,周高起就指出:“規仿名壺曰‘臨’,比于書畫家入門時”。顯然,他將這個過程等同于學國畫臨摹畫譜,學書法臨摹碑帖。對紫砂壺造型而言,在這個臨摹過程中,壺藝師首先體味前人的造型要義、工藝技法等,并逐漸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審美情趣融入其中,這將形成藝術上不同于前人的“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