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冬病夏治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醫療方法,那么冬病夏治的適應癥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個注意事項呢?下面我們就來聽聽專家的講解。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肝膽科醫師王瓊,講冬病夏治。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適應癥與禁忌癥
冬病夏治效果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其適應癥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的患者。
此類患者常見癥狀有:咳、喘反復發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癥狀明顯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緊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孕婦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致病因素
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于夏季,因天氣炎熱,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于體內,到了冬季則發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一、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往往天氣寒冷時發作,天熱時癥狀消失。因此,夏季夜間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水泥地,以免風寒濕氣蓄積于體內。
二、頭痛,頭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種中醫稱作“ 頭風病”,每遇風寒就頭痛難忍。因此,在夏季應忌用冷水洗頭。此外,還應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長時間吹風。
三、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論何種原因引起,在夏季應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貪涼,大汗淋漓時禁沖冷水澡,以免傷其陽氣。臨床實踐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療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更應注意夏季特點,從飲食、藥物及起居方面綜合調養: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傷陰 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 夏季炎熱,往往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之品,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 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
四是忌過量運動 以免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
為確保療效,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般藥餅要貼4-6小時,剛貼上去時感覺涼涼的,稍過一會兒,局部會有發癢發熱的感覺,如果貼敷部位疼痛或燒灼感厲害難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貼過午時。如果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適,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但睡覺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貼的時間不必太長,主要了解一下藥性,好別把皮膚貼出水泡,以免影響第二、第三次的治療。等到第三次,貼敷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因為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修復,有時候皮膚起泡效果更好。
“冬病夏治”藥物貼敷灸療多在夏季7—9月進行,尤以三伏天為佳。每年頭、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天各貼一次,連貼三年。
貼敷施灸前須清潔皮膚。嚴重皮膚疾病、過敏體質、吐衄者、妊娠勿用。
小兒與孕婦為特殊人群。如咳喘較多,可以使用一些較為安全、副作用少且每天使用時間短的益氣貼。
每次貼灸4—6小時,小兒2-4小時。如局部有燒灼感、疼痛感或小兒哭鬧不止可提前取下;若溫熱舒適或微癢可多貼幾小時,待藥物干后取下。
貼藥后不要過分活動以免藥物移動脫落。個別病人有時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處理,但應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時來醫院門診隨診。
貼藥后當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鮮及辛辣刺激之品。
其次,藥餅貼好以后好不要去空調房,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話固定藥餅的膠布會脫落,好在陰涼的地方或適當的用電扇微風吹吹。還要注意的是飲食,貼敷的當天好不要吃冷飲以及冰鎮的食品,其他飲食與平時一樣。藥餅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后用毛巾輕輕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貼敷部位出現水泡了,盡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扎,可到治療科室進行相應的治療,穿干凈、柔軟、透氣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會痊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湖北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王瓊
出生于中醫世家,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現為肝膽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