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原料加工過程
1、露天堆放,自然風化
直到大塊的原料經手揉搓后,可以呈粉末狀,其細小的顆粒部分為85目,以保證紫砂壺燒成后有0.02毫米的孔徑,其中沒風化的部分還要經過石磨磨碎。整個自然風化的過程至少需要一年至二年的時間。
2、和泥
風化后的泥料,加水揉和,直到用手抓起后不黏手,并留有指紋,并且指紋在二個小時后還清晰可見,不變形,則達到制壺所需要的可塑性。
3、陳腐
把和好的泥料用塑料袋包好(以前用的是油紙)碼放,以增加泥料的黏性,這個過程叫陳腐,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4、捶泥
陳腐過的泥塊在加入適量的熟泥(做過壺坯的余泥)后,還需要再用大木錘捶打,逐漸排除泥中的空氣,以加強泥料的韌性。
紫砂壺燒制過程并不簡單
了解紫砂壺的人肯定都知道窯溫這一概念,窯溫對一款紫砂壺的成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決定其質量還決定其美觀,比如窯溫不同同一款紫砂泥料的作品燒出來的顏色會有些許差別,所以一款成功的紫砂作品還需要有對窯溫的把控力!
紫砂作品在進窯燒結之時,原料中顆粒越細,顆粒比越小,則越易于燒結,反之對燒結溫度要求相對會高一些。在燒結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燒結度也越高,收縮率也隨之越大。
為了提高紫砂壺的燒成質量,在考慮燒成溫度時,首先需把坯件燒結溫度的上限和下限確定下來,再選擇其適合的窯爐,制定出合理的燒成溫度及升溫速率曲線。對燒成范圍較窄的坯件,適宜在燒結溫度的下限燒成,可適當延長保溫時間。對燒成溫度范圍較寬的坯件,可在燒結溫度的上限燒成,減少高溫保溫時間,從而縮短燒成周期。
紫砂壺在正常的燒成氣氛中,隨著溫度的變化,胎質呈色也會產生深淺不一的色調變化。溫度對紫砂壺色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紫砂坯件從開始燒結到過燒軟化溫度范圍內,通過適當改變燒成溫度及升溫速率曲線對紫砂壺外觀色澤進行改變。
紫砂壺做工易出現的誤區
紫砂陶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寶庫中,造型最豐富、制式最廣博、藝術品味道最高的工藝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圓不一相”之盛譽。如何正確評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口難調的藝術理趣,工藝美術品的鑒賞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樂”、“愛者如寶”之事。
大度的愛大度挺拔;清秀的愛清秀細雅,古樸的愛古拙生輝;巧趣的更愛趣味耐尋。其實紫砂壺并不是完美的,也是有缺陷的,而且并非所有的紫砂陶藝品都是至善至美的,如果使用不當或者燒制不當也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以下是為大家總結的3個誤區,供參考。
誤區1、口蓋要嚴密,不能框
對于現代工藝,這一點基本不是問題了?,F代工藝要燒一遍,之后整口,涂抹脂泥,再燒成。這樣出來的口蓋多平整,當然也要結合器形看,一般嵌蓋、截蓋整的平整,而又不影響線條的流暢,就需要用心了。但是老玩家都知道,口蓋太嚴并不好用,隨便一點茶葉就會把蓋子卡住,就會影響到泡茶的時間、效果。這類問題只有經常用壺泡茶才有體會,沒有積累無法了解。
誤區2、口蓋不能流水
就拿口蓋來說,紫砂確實有口蓋嚴密這一特點,但是和瓷壺、玻璃壺比,這是大范圍的類比。一般新壺口蓋多流水,因為新壺壺蓋和口還沒有完全平滑,經過使用就會好很多,因為平滑了,表面張力就大,就像兩塊玻璃可以用水粘起來的現象,用多了就不流水了。還有就是使用手法,有些朋友出茶時候,壺身直接傾斜90度,這樣所有的水都壓向口蓋,口蓋不流水的概率很小。
誤區3、壺斷水要利索,不能流口水
這點也要結合器形來看,例如石瓢流是直的,斷水就不可能好,如果想找一把不流口的石瓢估計找到白頭也沒有。還有像水平之類的直流,都不可能不流口水。一彎流比如仿古之類,如果出水孔、氣孔處理的干凈,是可以做到不流口水的。這也有前提,就是使用手法要對,泡茶時候茶葉沒有堵在出水孔的位置。
結語:上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關于紫砂壺工藝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能多了解。小編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對紫砂壺能有個清晰的認識,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到大家哦!最后,小編祝愿大家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