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鑲技藝源于偶然發明的神奇之作
在一套紫砂陶茶具上,精美地雕刻了龍眼、龍鱗、龍爪、龍須、龍珠的系列圖案,鏤刻清晰、生動傳神……在第五屆文博會現場,一項制作精細、工藝考究的錫鑲技藝引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這就是起源于威海、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錫鑲技藝。
“早在清朝年間錫鑲技藝就打入歐洲市場。”作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谷偉一談起錫鑲的歷史充滿了自豪感。在他隨身攜帶的資料中,有早期威海老和成錫鋪的英文商標和產品說明,而其中最顯眼的是一張稅票,據顯示,當時錫鑲產品進入境外市場需收取5%的商品稅。
而這項技藝在對外貿易中異常火爆,可最初僅源于一個偶然的發明。
19世紀末,威海谷家疃村的谷寶和、谷年和兄弟在當地開辦了一家銅錫鋪,一天,一名英國商人到此購買瓷制酒具,轉了許久沒有中意的,但卻看上了掌柜谷寶和手中一個帶錫嘴的茶壺。原來,谷寶和有喝茶的習慣,一次不慎把茶壺嘴打掉了,卻又不舍得扔,錫匠出身的他反復斟酌后,用錫做了一枚壺嘴裝了上去,如此一來,不但不覺礙眼,反而更加別致、美觀了。英國商人的購買需求讓谷寶和瞄準了商機,于是在他的帶動下,錫鑲一時炙手可熱。
“從偶然‘錫補’發展而來,慢慢地,錫鑲鑲嵌的部位也從壺嘴發展到了壺的全身,并逐漸出現了龍鳳、花卉、文字等吉祥圖案。加上海外對于中國瓷器的認可,這種一般鑲嵌于紫砂陶壺、為瓷器鑲邊的技藝也更受珍視。”谷偉說。
因為在海外貿易中供不應求,原來只鑲嵌于茶壺的錫鑲技藝發展成了許多衍生品,錫鑲工藝品的種類擴展到紫砂茶杯、糖罐、花瓶、煙灰罐等,還逐漸形成了冶錫澆板、雕琢鑄制、鍛打鏨鏤、焊接鑲嵌、打磨拋光等一整套成熟的工藝流程。
但隨著戰亂等外部原因,后來海外市場逐漸萎縮,上世紀30年代后,錫鑲技藝與許多傳統工藝一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困境。后經歷了“文革”的破壞,使本來在民間就屬于奢侈品的錫鑲類工藝品,更加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