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紅泥的分類及分布
產于宜興任墅趙莊山,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其含鐵量高,產量甚稀。礦土外觀呈磚紅夾層,以黏土為主的粉砂巖土,可單獨成陶。紅泥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種紅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紅泥加嫩泥替換,礦土呈土黃色,石質堅硬,成陶與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東紅泥制壺,其玻璃相重,燒成溫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紅,聲脆亮。
趙莊山(石黃)朱泥:在宜興任墅趙莊山(西山礦區)大黃石與大黃石之間的夾層內所開采出來的嫩泥屬紅泥類,因其石黃含量較高故常叫石黃嫩泥,泥礦呈土黃色,燒成后顏色呈桔黃透紅色,養后顯黃里透紅。成器后表面相對細細膩光潤,表面略有較淡的細皺。因收縮偏大,故難成大件,故以200CC以下的小壺較多。
小煤窯朱泥:由宜興市洑東鄉西面,在任途村與紅衛村交介處小煤窯礦區,所開采的夾層嫩泥,氧化鐵含量高,經由窯燒后成品偏紅色,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表面光滑細膩,略有較淡細皺或。因收縮比較大,故以200CC以下小壺較多。
蘭山朱泥:又稱小紅泥,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采的嫩泥,因含大量的氧化鐵經由窯燒會變成朱紅色(又稱小紅泥),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泥質較多,故常被認成朱泥,但實際收縮較朱泥小又大于一般紅泥。相對輕易出容量較的壺。
黃龍山朱泥:產于黃龍山的嫩泥礦,近代用來做朱泥壺的原料,與其它礦原不同,黃龍山朱泥礦含砂量重,故常有人用其來做仿古朱泥。不外黃龍山朱泥中的朱泥當中泥經質上層的只有不到三成。
紅泥:也叫大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所出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小熔點,新壺初用,茶湯略現砂氣,,經使用壺身展現出朱紅,泡茶日久則泛起如朱泥般的大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