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槽青泥:位于礦層底部,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十分稀少 紅棕泥:位于礦層中部,呈紫紅色、紫色,隱現綠色斑點,質軟致密,間有微小的云母閃爍。
大紅泥:位于礦層中,少量出現。云片狀結構,呈紫紅色澤,鮮艷明麗。
礦層分布不同,燒成溫度范圍較寬,其最佳燒結溫度在1180℃左右
本山綠泥類:俗稱“本山綠泥”,古名“梨皮泥”。礦土呈淡綠色層片狀,燒成陶后現梨皮凍色(米黃色)。產于黃龍山巖層與紫泥共生礦層中,僅數厘米厚,位紫泥上層與巖板間,俗稱“龍筋”。其礦物組成為水云母、高嶺石、石英及少量的鐵氧化物。
紫砂絞泥技法
絞泥技法,唐代已有相當水準。這種技法,可能是從犀毗技法移植而來。陜西出土的傳世品:唐代絞泥武士騎馬陶傭,用白褐兩色絞泥制成,十分精美,為唐代絞泥陶器代表作。
紫砂絞泥,約出現在明代晚期,南京博物院現仍保存一具紫砂絞胎傳世品。另一清中期傳世品紫砂《木紋加彩紫砂蓋碗》現藏常州文物商店。該器用黃黑兩色絞成自然紋理,相似木紋,再彩繪紋飾。紋式清晰,呈自然肌理效果。
現代紫砂絞泥已發展演變成一種獨有技法的紫砂裝飾。它由藝人本身的創意著手,針對不同的創意主題,實施不同的技法手段。按預定的設計要求,將不同泥色的泥塊打成泥片,采用鋪墊法、隔層法、層疊法、揉合法、鑲嵌法、鑲接法、按壓法、層疊盤筑法等等手法,或在壺身上作裝飾,或在壺的附件上裝飾,或全壺作裝飾,或在壺的部分作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