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紫砂壺鑒賞與辨偽
沙志明,金陵人士,生于1932年。其人高大魁偉,擅舉重,曾是江蘇省舉重冠軍。鐘情老紫砂,搜羅歷代紫砂器逾千件,亞明書贈“壺癡”之號。徐邦達觀之欣然題詞,梁白泉更嘆曰“如入寶窟”。南京文化局特選其藏品精粹于南京民俗博物館設專廳展陳。
紫砂收藏熱持續升溫,一些心術不正的人利欲熏心,以次充好,以新充老,使得紫砂市場魚龍混雜,仿品偽品層出不窮。喜愛紫砂的初學者要想分辨出真偽很困難。現在,民國以前的老壺在古玩市場可遇不可求,拍賣會推出的拍品也做不到完全保真,而當代紫砂是亂花迷人眼,工藝師的作品價格高昂,代工現象普遍,廉價的壺泥料又讓人不放心,這種種情況對紫砂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我只對收藏明、清、民國時期紫砂器感興趣,60多年沒有改變,所以我跟大家分享的經驗也是針對老紫砂器來談。現在許多人從事收藏,重在投資增值。過去搞收藏,主要目的是欣賞、保護和玩味。同樣是拿錢買物,目的不同,得到的回饋也不同。我玩了一輩子紫砂老壺,在這期間,紫砂行情時起時落,從不受關注到受人熱捧,這些外界因素基本沒有影響到我對紫砂的感情,冷也好,熱也罷,我始終喜愛。幸運的是,我收藏紫砂的時候,價格還不像現在這么高。到后來我也曾經賣房買壺,放到現在有的壺你賣一套房子可能也買不到,所以新手更要謹慎小心,要練好眼力。
眼力是怎么練出來的?首先要接觸和了解,從書本上學習理論知識,到博物館到市場觀察實物,向有經驗的藏家學習。學習很重要,新手一定要多看少動,不要還沒學會走就想跑。不要急躁,一看新聞哪個壺拍了上百萬元上千萬元,恨不得馬上到古玩市場也淘一個,千萬不能有這種心理。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要才看了兩本書就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就驕傲,“紙上談兵”要不得。以我的經驗,理論知識要學,很重要,但真正鍛煉人的,還是交易,真金白銀掏出去,對不對,值不值,關系切身利益,就會格外引起重視。
另一個關鍵是審美修養。這個因人而異。有的人審美水平高,能入他眼的東西自然不會太差,加上有意識地培養專業知識,可以快速提高鑒賞力。有的人專門喜歡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你給他指出來他還不樂意,碰到這樣固執的人也沒有辦法,方向都搞錯了,跑得再快有什么用呢,越快越糟糕。
要想識壺辨偽,必須經過長期的學習研究,熟悉紫砂的歷史和工藝,熟悉各個歷史時期紫砂器的特征,以及各個時代名家的代表作、制作風格、印章銘款,要了解各種紫砂造假作舊的手段,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