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種植學說普遍為學者們所接受,在20世紀20年代首次提出,這是最早提出并得到廣泛接受的學說。婦女月經期經血可經輸卵管倒流進入腹腔,引起子宮內膜組織在腹腔內播散。逆流經血中的內膜碎片黏附并侵潤腹膜間皮,獲得血液供應后持續存活并生長。近年來,郎景和等發現內異癥患者的在位內膜對其發病有重大作用。但是90%的女性月經期有經血逆流發生,而臨床上僅有10%發生EM。目前的觀點認為還有其他多因素參與了EM 的發病,如內膜細胞通過血管或淋巴播散,機械種植機制等。
育齡女性中有1%~15%的人會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癥。一些專家提出,這是由于在月經期間,子宮內膜組織經輸卵管“逆流”到腹腔,留在了腹腔內并生長。但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所有女性都會出現月經組織逆流的情況。大多數時候,免疫系統會在異常組織附著于腹腔內之前自動破壞它。但是當免疫系統不能除掉長錯地方的子宮內膜組織時,就產生了子宮內膜異位癥。
因為經期是女性每個月都要經歷的,也自然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情,所以不少女性朋友們就不是很注意經期衛生,并且月經期間依然從事過重的體力活,還會去觸碰涼水或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要知道這些都是經期中不該做的事情,都是很不好的經期習慣,這些壞習慣很容易引發婦科疾病,所以女性朋友們一定要注意經期個人衛生,注意這些經期禁忌。
子宮直腸窩處異位子宮內膜,亦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點或積血小囊,包埋在粘連嚴重的纖維組織中,鏡檢可見典型的子宮內膜。該處異位的內膜組織尚可向直腸陰道隔及子宮骶韌帶擴展形成觸痛性堅實結節。或穿透陰道后穹窿粘膜,形成藍紫色乳頭狀腫塊,經期可出現許多小出血點。如直腸前壁受累,則可發生經期大便疼痛,有時內膜病變圍繞直腸擴展形成狹窄環,與癌瘤極為相似,腸道受侵約占內膜異位癥10%左右。病變常位于漿膜及肌層,很少粘膜受侵而發生潰瘍。偶有由于在腸壁形成腫塊或造成纖維性狹窄或粘連引起腸管過度屈曲而發生腸梗阻,并可發生刺激癥狀,如間歇性腹瀉,月經期更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