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已經不再陌生,但是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具體情況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怎樣形成的呢?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癥形成的因素有哪些,看看下面的介紹。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臨床上常見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pelvic endometrio-sis)。異位子宮內膜可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但絕大多數位于盆腔內的卵巢、宮能韌帶、子宮后壁的漿膜面以及覆蓋于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腹膜層和陰道直腸隔,其中浸犯卵巢者最常見,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約占80%。當子宮內膜出現和生長在子宮肌層,未擴散至子宮漿膜層時稱為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此外,少見的部位如中樞神經系統、橫紋肌、手、臂、大腿處均可發病,但極罕見。臨床表現因人而異,且可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癥狀,大約20%患者無明顯不適。
1860年Roditansky首先報道子宮內膜異位癥以來,本病一直被認為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生于生育年齡的婦女,Candiani等曾報道,每年有大約0.4%,年齡在15—64歲的婦女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住院。近年來,由于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該病的診斷率不斷提高,腹腔鏡成為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金標準。由于不可能給正常婦女進行腹腔鏡檢查,因此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準確發病率目前尚無法得知。文獻報道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主要是在住院手術的基礎上得出的,發病率范圍差很大,約1%一50%。發病率增加的原因在于腹腔鏡的應用發現了更多的早期及無癥狀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同時與婦科醫師對此疾病認識的提高,以及與創傷性手術如刮宮、放環等也有一定的關系。
許多醫家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表現的疼痛和不適,嚴重影響了婦女的身心健康,給育齡婦女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其雖為良性疾病,但癥狀頑固,有極易復發、再發的特點,異位的內膜組織可像惡性腫瘤一樣播散種植與轉移,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療效都是有限和暫時的。最新資料統計,任何方法的治療,其5年復發率都在40%以上,治療十分棘手。因此,將子宮內膜異位癥列為疑難病癥之一。 約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普遍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經典癥狀為進行性痛經、不孕、盆腔紫色結節和卵巢子宮內膜囊腫,認識到異位的子宮內膜和在位的內膜一樣對周圍卵巢激素發生反應。臨床上采用大劑量孕激素造成假孕以及Danaz01造成的類似圍絕經期閉經,使異位內膜發生蛻膜樣變化,最終發生萎縮。另外普遍應用的治療方法是保守性手術和子宮加附件切除的根治手術,許多診斷的明確來自于術中所見。為了防止病灶的殘留和復發,也采用了術前術后的藥物聯合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以
及普遍的應用,對于宮內膜異位癥早期病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補充了經典治療的新觀點,特別是對有生育要求的年輕患者的治療更趨保守,不少學者們提出期待療法。近數十年來,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生理學的基礎研究,進行了大量不懈的努力,又有了新的進展。早期微小病灶與臨床癥狀的不相關性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有學者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液內巨噬細胞活性增強,種植的內膜組織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這些因子通過自分泌與旁分泌機制與巨噬細胞之間有密切的相互作用關系,對異位內膜在腹膜上的種植、生長有著重要作用,并對生殖過程產生細胞毒(cytotoxicity用。以上發現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生理學認識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