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觀察,最常見的類型是局限性的內膜腫物突出于子宮腔內,單個或多發,灰紅色,有光澤,一般體積較小,平均直徑在0.5~2cm之間。小的僅有1~2mm直徑,大而多發者可充滿宮腔。蒂粗細、長短不一,長者可突出于子宮頸口外。有的蒂較短,呈彌漫型生長。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壞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轉,則發生出血性梗死。
一、發病原因
本病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一種類型,是炎性的未成熟的子宮內膜,尤其是基底部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這可能與炎癥、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
誘發因素
(1)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
(2)特異性感染:阿米巴蟲病、血吸蟲病、結核等。
(3)胎盤殘留,并發感染。
(4)宮腔異物存留:宮內節育器及其他異物。
二、發病機制
子宮內膜增生過長可有息肉形成,某些晚分泌期子宮內膜可呈息肉樣改變。
子宮內膜組織內,少數息肉細胞缺乏激素受體,呈增生期改變,形成無功能性息肉。
炎性息肉:伴有纖維組織增生,慢性炎細胞浸潤。
腺肌瘤型息肉:息肉中有較多平滑肌組織。
三、引起不孕的機制
1、合并感染時,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存活。
2、合并輸卵管或卵巢炎,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
3、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
4、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發育。
子宮內膜息肉的多有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發展而致,也可能是由于宮腔異物、胎盤殘留并發感染等等,子宮內膜息肉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另一類型,即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息肉大小數目不一,多位于宮體部,頸管內息肉可引起頸管擴張并脫出外口。子宮息肉如果沒有引起陰道無故流血,一般都是通過藥物來控制,如果息肉過多并且引起陰道不規律流血的話,一般建議通過手術摘除息肉。對40歲以上的患者,若出血癥狀明顯,上述治療不能根除或經常復發者,可考慮全子宮切除術。
溫馨提示:子宮內膜息肉可能導致不孕。子宮內膜息肉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發育。合并感染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于精子和孕卵的成活。合并輸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