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也叫腦卒中。分為兩種類型: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中風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疾病。由于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并發癥多的特點,所以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癥并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預防中風的重要性已經引起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醫學家們正從各個方面探索中風的預防措施。
中醫認識
中風拼音:zhòng fēng
英文:Stroke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 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
中經絡,常見證型有
①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
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
②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
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
③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
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中臟腑,除見中經絡的癥狀外,還有朦朧思睡或昏憒無知等神志癥狀。
又可分為閉脫二證
①閉證
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
②脫證
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病人留有后遺癥,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藏醫認識
在藏醫學由于有天葬的風俗,故其人體解剖學非常發達,甚至先于西方解剖學。由于中風多由于神經放電異常引發,故藏醫對中風的認識及研究區別于目前的西方醫學。但藏醫卻沒有神經的名稱,取而代之的非常形象的“白脈”的概念,因為,神經系統解剖學上為白色,為了區別于紅脈(血管系統),即稱為“白脈”。藏醫將從腦中發出與“江瑪”脈連接,主要是由隆物質構成司理機體發育、活動的脈稱為白脈,也稱水脈,屬現代醫學中的神經。
引發病原因
一、動脈的損害
凡是引起腦動脈病變的因素,都可成為中風的病因。
1)高血壓(血壓食品)
動脈硬化性血栓栓塞。
2)顱內小血管病變
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3)全身動脈炎性病變影響腦動脈
多發性大動脈炎(Takayasu 病);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Buerger病);結節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horton 綜合癥);系統紅斑狼瘡。
4)感染性動脈炎
鉤端螺旋體性;梅毒螺旋體性;真菌、念珠菌或繼發于化膿性腦炎。
5)動脈夾層病變
外傷性夾層動脈瘤;馬凡綜合癥;假黃色瘤夾層組織病等。
6)先天性腦血管病變
煙霧病(moyamoya);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先天性動脈瘤;
7)外傷性腦血管病變
二、血液流變學異常
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濃縮。
三、血液動力學異常
低血壓,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異常
各種栓子(風濕性心臟病伴房顫附壁血栓脫落,減壓病,長骨骨折脂肪血栓,氣栓子);紅細胞異常(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異常(血小板積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癥);白細胞異常(白血病);凝血因子異常(DIC,高凝狀態)。
五、一些繼發因素
腫瘤(癌栓子,腫瘤壞死或侵襲動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