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
(1)未進行大量輸液前血細胞比容增高。
(2)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并可出現核左移現象。
2、淀粉酶測定
可見血和尿淀粉酶增高。常為主要診斷依據,但不是決定因素
3、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測定
(1)低血鈣:血鈣測定正常值為2.25~2.75mmo1/L(9~11mg/dl),≤1.87mmol/L(7.5mg/dl)可致手足搐搦癥。
低血鈣通常發生在發病后2~3天,也會發病后5~8天出現,可持續2周左右。
低血鈣的水平和胰腺炎的嚴重程度相關,血鈣持續下降,預后不良。
4、淀粉酶和肌酐清除率比值
正常比值為1%~4%,>6%提示為急性胰腺炎。
公式為: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血肌酐/尿肌酐×100%
5、凝血機制
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時,各種凝血試驗異常。
極嚴重病例可出現DIC指標陽性,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正常,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明顯延長,Fbg低于 2g/L,纖溶指標如3P試驗陽性和血凝塊溶解時間縮短等。凝血酶時間(TT)延長達3s以上,或血漿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縮短 (<70rain)。
6、血清正鐵白蛋白(serum met hem albumin,MHA)測定
非特異性,任何原因導致的腹腔內出血,均出現紅細胞破壞釋放的血紅素被脂肪酸和彈性蛋白酶作用,轉變為正鐵血紅素。正鐵血紅素與白蛋白結合形成正鐵白蛋白。
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時血清正鐵白蛋白常于起病后12h出現,而水腫型胰腺炎時陰性。
7、血清脂肪酶測定
可見血清脂肪酶增高。由于腸梗阻、潰瘍穿孔、膽總管結石、急性膽囊炎等血脂肪酶也可升高,因此增高3倍以上更有特異性。
正常值為0.5~1U(comfort)。發病24h后始升高,可持續8~14天。用于起病后就診晚的病人有診斷意義,對早期診斷意義不大。
8、血生化檢查
嚴重病例可能出現血糖及尿糖增高。尿肌酐、尿素氮、C-反應蛋白、血氣分析、α2′-微球蛋白、肝功能等檢查可以反映胰腺炎的嚴重程度。
9、腹腔穿刺
嚴重病例有腹膜炎者,若腹腔滲液多,可行腹腔穿刺。根據腹腔滲液的性質(血性、混有脂肪壞死)及淀粉酶測定有助于診斷。
二、影像學檢查
1、B型超聲檢查
對水腫型胰腺炎及后期并發胰腺囊腫者,及對胰腺炎是否合并膽系結石及膽道梗阻的診斷有價值。
(1)水腫型急性胰腺炎:胰腺明顯彌漫性增大,胰腺周圍有滲液,胰腺邊緣規則,清晰,均勻低回聲;
(2)出血壞死型:胰腺重度腫大,邊緣不規則、模糊不清,不均勻、不規則強回聲和混合回聲。
(3)并發假性囊腫:囊性腫物邊界光滑圓或卵圓形的無回聲區,多位于胰腺輪廓之外,后壁回聲增強,并與胰腺分界不清。
另外有病患因腸道氣體的影響而使胰腺顯像不清,檢查不出。
2、X線檢查
檢查的表現并不是胰腺炎的特異性表現,因此腹部平片缺乏特異性。
表現
橫結腸明顯充氣,十二指腸或小腸節段性麻痹性擴張。
如有腹水存在,平面上呈煙霧狀,腰大肌界限模糊或消失,胃氣泡變形,胃與結腸間距增大,或者是結腸切割征表現。但這些都不是。
3、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攝影(CT)
用于B型超聲檢查診斷不確定時,對判斷胰腺有否壞死及壞死的范圍、大小等有一定價值。但仍有20%以上的急性胰腺炎病人的CT結果為正常,所以CT正常并不能排除胰腺炎的診斷。
CT可以顯示損傷的存在、彌漫性胰腺腫大,胰腺腫塊、膿腫以及出血性胰腺炎等。
水腫型急性胰腺炎:胰腺呈彌漫性腫大及CT值低下;出血可使局部呈高密度;壞死可出現明顯低密度透亮區。
4、胸部X射線檢查
急性胰腺炎時常有肺部并發癥,常表現膈肌抬高、運動受限、胸膜反應或積液,肺底斑片狀浸潤或不張影。急性胰腺炎時胸部改變不具有特異性。
5、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
ERCP對于診斷復發性胰腺炎疑有胰管異常及胰腺分裂癥尤其有用。
適應癥:胰腺炎發病后1個月仍未緩解,胰酶持續升高,復發性胰腺炎,有胰腺炎家族史,肝移植后的胰腺炎以及纖維囊性變的胰腺炎。
兒童進行ERCP的并發癥:疼痛、腸麻痹、胰腺炎、膽管炎、發熱等。
6、心電圖檢查
嚴重病例可有心肌缺血或損傷的表現。
以上是給大家介紹的一些健康信息,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要是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請咨詢我們的在線專家,我們的專家會為您做詳細的介紹,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工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