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小兒腦癱的癥狀有利于治療。若不及時治療,待病情發展到重度腦癱,患兒常常表現為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甚至會出現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這不僅對家長來說是巨大壓力,對腦癱患兒本身也是一種長期的折磨與痛苦。
影響小兒腦癱診斷準確性的因素
1、問卷資料來源的客觀性。為了收集、研究社區兒童和腦癱患兒的暴露因素,通常采用問卷的方式。問卷中的數據應盡可能來自既往的醫療記錄和圍產保健手冊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兒童的孕周、出生體重,胎兒期母親及胎兒的并發癥如孕期感染、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兒童娩出時的異常如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期的疾病如低氧缺血等,這些資料的獲得就只能靠兒童的母親和父親的回憶,這種主觀性將給資料的準確性帶來很大偏差。
2、體檢時,孩子的興奮和抑制狀態等外部因素影響體檢結果。兒童尤其嬰幼兒不會配合進行體檢,反而容易哭鬧和恐懼,這將嚴重影響醫生對嬰幼兒進行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結果判斷的準確性和正確性。一些檢查如神經反射在哭鬧時根本無法進行。
3、腦癱的神經病理表現常常不穩定,隨著孩子成長而變化。在小嬰兒時期,由于運動功能很簡單,所以一些運動功能障礙表現不出來,比較嚴重的腦癱可以表現出運動發育落后,或肢體運動不對稱。在嬰幼兒時期,腦癱的肌張力增高和肌腱反射亢進的體征也往往不典型,有時可表現肌張力正常或甚至低下,腱反射不亢進甚至引出不滿意。隨著嬰幼兒年齡的增長,運動障礙逐漸顯現,手足徐動及共濟失調才能表現,姿勢異常才被發現,肌張力逐漸升高,腱反射逐漸亢進。
4、異常的運動模式.痙攣型偏癱的腦癱的癥狀的上肢屈曲性的共同運動模式表現為:肩胛骨上提、后縮,肩關節外展、外旋,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后,腕和指關節屈曲,拇指屈曲內收。有些患兒出現聯合反應,是指患兒身體某部肌肉用力收縮或持續一段時間后,本體感受器受到刺激,誘發其相應部位或其它部位強烈收縮,表現出某種固定的姿勢和運動。
5、姿勢異常,這類腦癱患兒的癥狀表現常有異常的姿勢反射,穩定性差,在運動或靜止時姿勢別扭,左右兩側不對稱,雙拳緊握,雙上肢內旋、外展,雙下肢內收、交叉,緊張越嚴重。靜止時姿勢異常如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四肢強直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等。
6、反射異常。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小兒如果出現反射異常,對腦癱的診斷十分重要。反射異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某月齡該消失的反射繼續存在;二是反射樣式異常。重度腦癱兒的原始反射如緊張性頸反射、緊張性迷路反射、握持反射多在3-6個月還持續存在。
7、不同體檢醫生對有關術語、診斷及分型標準的理解和掌握的不一致性。目前,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區對腦癱的定義、腦癱的診斷標準、腦癱的分類方法均有很大差別。每項研究開始之前,參加研究的所有體檢醫生須對腦癱的診斷及分型標準、腦癱體檢的有關術語進行統一。在對幾項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時,也應注意有關定義、標準及術語的可比性。
溫馨提示:腦癱的治療原則是越早治療,腦癱患兒的恢復就越好。這是因為腦組織在一歲以內尚未發育成熟,還處在迅速生長階段,而腦癱造成的腦損傷也處于初級階段,異常姿勢和運動還未固定化,所以這一時期的可塑性大,代償恢復能力強,在這一時期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