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認為腦癱是不治之癥,一旦患上,病情是不可逆的,但實際上如果家長能在疾病早期發現異常,早期診斷的話,除極嚴重者外,均可以治愈或恢復正常。腦癱患兒主要表現為,對周圍一切毫無反應或者反應差,還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甚至出現智力落后、語言發育落后或語言障礙,或有視力異常、聽力減退等嚴重現象,各位家長要特別注意。
小兒腦癱的12個實驗室檢查項目
1、MRI檢查:因MRI成像技術具有多方向切層,多參數成像,能更精確顯示病變部位。范圍大小及性質特征,同時能夠克服CT檢查中偽影的產生,顯示清楚一些CT檢查不能顯示清楚的部位。頭顱MRI可以為臨床診治腦癱提供更加詳盡準確的資料。
腦癱兒早期頭顱MRI的影像學改變表現為:腦室周圍白質囊腔形成,程度不同的腦室擴大和腦室壁不規則,髓鞘形成延遲等。晚期腦癱兒MRI影像改變表現為腦室周圍白質內T2高信號,腦白質容量減少,腦室擴大且室壁不規則,胼胝體變薄,腦溝、腦池異常改變,腦溝可接近或達到側腦室邊緣。
2、CT檢查:可以幫助判斷腦癱患者的病型、病情、病因以及并發癥,對于腦癱患者的診斷以及未來預后的評估都十分重要。不同的病因對腦組織產生的損傷可導致CT不同的改變,窒息多引起中心性萎縮或皮層萎縮,核黃疸引起的腦癱CT改變不明顯或僅為輕微改變,早產兒CT改變可出現中心性萎縮、側腦室中央部異常及側腦室中央部周圍的分割性萎縮等。
痙攣型腦癱患者常在額葉、頂葉都存在低密度區,腦溝加深,側腦室擴大。腦室越大痙攣型腦癱的癥狀就越明顯。痙攣型腦癱的CT檢查表現為癱瘓對稱半球明顯萎縮、腦室周圍組織軟化、腦室擴大。雙癱的患者CT改變可出現中心型腦萎縮,四肢癱患者可見到彌漫性萎縮,有些患者還伴有腦積水、雙側貫通或空洞性改變。手足徐動型患者較少出現CT檢查的異常。
3、誘發電位:視力減退或聽力障礙者可分別給予視誘發電位和聽誘發電位檢查。
4、肌電圖:了解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小兒腦癱合并肌萎縮者盡可能做此檢查。
5、腦電圖檢查:這種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對幕上腫瘤的定位陽性率高,病變區皮層出現慢波。
6、腦電地形圖:檢測患兒腦發育與腦波變化。
7、腦阻抗血流圖:檢查腦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況。
8、超聲波檢查:中線波向健側移位。B超斷層顯像能看到占位病變位置的大小。這也是常見的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
9、血管造影:是常用的腦癱的檢查診斷方法,可作定位以定性診斷。放射性同位素腦掃描,可見同位素濃集現象。
10、腦脊液檢查:當腦癱患者伴有頻繁癲癇發作時,應進行腦脊液檢查。
一般采用腰穿的方式采集腦脊液,必要時可從小腦延腦池或側腦室穿刺取得。穿刺前要做普魯卡因皮試,以測定凝血時間。并且,患者要禁食水、排空大小便。患者取去枕側臥位,背齊床沿、低頭抱膝,以使腰部盡量后凸而增加腰椎間隙,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間隙(即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相交處)為穿刺點;穿刺由專業醫師進行,腰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后便可進行。
穿刺后先進行雙側或單側頸靜脈壓迫試驗、壓腹試驗等,以測定腦脊液壓力(兒童正常壓力為0.4~1.0kpa,即40~100mmH2O)。穿刺過程中,要隨時觀察患者呼吸、血壓、脈搏、面色等生命特征的變化,以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處理。壓力測定后,將腦脊液放入3個無菌試管中,分別作細菌培養、生化分析及免疫學檢查、一般性狀及顯微鏡檢查。并且,每管劑量為1~2ml,要立即送檢、及時檢查,防止影響相關結果。
11、智能測定:可發現腦癱患兒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12、血尿氨基酸分析:尿氣相色譜順譜分析、肝腎功能、血糖、電解質、甲狀腺功能等檢查,可對不明原因的智力運動發育遲緩的嬰幼兒進行遺傳代謝病的篩查。
溫馨提示:對于腦癱嚴重者,MRI等影像學檢查只能顯示正常或病變很輕微,相反一些輕癥的腦癱患者,MRI改變卻很明顯。因此,MRI檢查只能作為診斷小兒腦癱的輔助方式,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