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動脈瘤為何越來越年輕化.信息化社會,加快了生活節奏的步伐,一些中青年白領一族,除了忙于高壓力的工作外,還要拓展社交關系,常年累月缺少體育鍛煉、暴飲暴食、缺少睡眠等無規律生活及不良生活習慣,常可導致發胖、血壓升高及頭痛等病癥。
信息化社會,加快了生活節奏的步伐,一些中青年白領一族,除了忙于高壓力的工作外,還要拓展社交關系,常年累月缺少體育鍛煉、暴飲暴食、缺少睡眠等無規律生活及不良生活習慣,常可導致發胖、血壓升高及頭痛等病癥。高血壓、動脈硬化是腦動脈瘤形成的基礎。近年來,動脈瘤發生率高于以往,腦動脈瘤年輕化的趨勢值得關注。有資料顯示,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普通人群顱內動脈瘤發生率約為2.3%,男性略低于女性(約為1:1.3)。那么,到底什么是顱內動脈瘤呢?到底有多大的危險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苑玉清博士,請他和我們講講該病的相關知識。
動脈瘤形成的原因和好發部位
苑主任介紹說:“顱內動脈瘤是由于顱內局部血管異常改變產生的腦血管瘤樣突起,并不是真正的腫瘤。”該病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
1.先天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占80%~90%,大多呈囊狀。顱內動脈瘤多發生在腦底動脈環的動脈分叉處,此處與動脈中層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沖擊力最大有關。
2.后天因素,與動脈硬化有關,稱為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占10%~18%。
3.感染性動脈瘤,又稱霉菌性或細菌性動脈瘤,占0.5%~2.0%。
4.外傷性動脈瘤,又稱假性動脈瘤,占0.5%左右。
顱內動脈瘤在大腦的什么部位比較多見呢?苑主任告訴我們:“90%以上腦動脈瘤分布在腦底動脈環附近。”也就是在動脈剛剛從頸部進入大腦的那個地方。
動脈瘤 生命的隱形炸彈
大腦是我們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人體的總開關。發生顱內動脈瘤后人體會有哪些癥狀呢?其主要癥狀有頭痛、單側眼眶或球后痛伴動眼神經麻痹(上瞼下垂、復視、斜視)、惡心、嘔吐、頭暈、意識障礙、譫妄、木僵、定向障礙、虛構和癡呆、癲癇等。
大多數患者頭部會驟發爆裂性劇痛,并向頸肩部甚至下肢延伸。這預示著可能發生動脈瘤破裂出血。但也有少數病人以及老人、兒童可沒有明顯癥狀,僅表現全身不適或疼痛、發熱或胸背痛、腿痛、視力和聽力突下降或喪失等。
那么,顱內動脈瘤對人體最嚴重的危害是什么呢?那就是動脈瘤破裂出血所導致的殘疾和死亡。一般來講,在動脈瘤破裂出血的病人中,約1/3在就診前死亡,另1/3死在醫院,僅1/3經治療得以存活,存活的病人中,有一部分人會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
動脈瘤的檢查和治療
當我們將病人送到醫院后,該讓他們做什么檢查以確診該病呢?苑主任說:”可以做CT(頭部CT平掃是目前診斷腦動脈瘤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選方法),還有頭部MRA、CTA。但這都只能作為輔助診斷方法和確定瘤體與周圍組織關聯的方法。
而腦血管造影(DSA)才是本病的經典診斷方法。它可以明確動脈瘤的個數、部位、形態、瘤體朝向,為治療提供必要的信息。但是,由于這個檢查方法是有創傷性的,所以在選擇時需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情況。
既然,顱內動脈瘤對人體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能對它進行防范嗎?苑主任說:“目前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是沒有辦法進行預防的,如果一旦發生劇烈的頭痛等應立即到醫院就診,明確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立即入院治療。要絕對的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保持大小便通暢,避免感冒打噴嚏等。盡快完善檢查,明確出血原因,進行病因治療才是預防出血的根本方法。”
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包括、載瘤動脈夾閉及動脈瘤孤立術、動脈瘤包裹術、開顱動脈瘤栓塞法、動脈瘤介入栓塞法等。到目前為止動脈瘤頸夾閉術以及動脈瘤介入栓塞法仍是主要治療方法。選擇手術夾閉還是介入栓塞要對患者年齡、動脈瘤部位、經費、診治條件及疾病狀態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
對于明確為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只要病情穩定,并且適合行開顱動脈瘤夾閉術或介入治療的,則應該盡早進行。
那么,如果病人不愿意手術,該病能否保守治療呢?苑主任說:“一般情況下不建議采用保守治療。因為動脈瘤不會因保守治療而變小。如果發生了蛛網膜下腔出血,經檢查證實為顱內動脈瘤,最根本的治療就是開顱動脈瘤頸夾閉術或介入治療術。”
術后精心護理 有助盡快恢復
開顱動脈瘤夾閉術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在早期主要是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應在重病監護或觀察病房加強監護,術后當日禁食,病情平穩后次日可進流質飲食,連續3日后進普通飲食。由于手術時進行了氣管插管,術后需要及時排痰,進行霧化預防和減輕撥管后的喉頭水腫等。
那么出院后,對于家屬而言,應該怎樣進行護理呢?首先應該讓病人在心理上保持樂觀,避免激動。其次術后需進行復查全腦血管造影。定期門診隨訪。
小編建議最后,在這里小編想給各位網友一個小建議。一旦發生劇烈的頭痛,最好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原因,盡早解除頭痛帶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