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炎。病變主要限于結腸粘膜,以潰瘍為主,大多累及直腸和遠端結腸,也可向近端結腸擴展,甚至遍及整個結腸。
潰瘍性結腸炎直接累及胃腸道,其對進食的影響常常與營養缺乏聯系在一起。潰瘍引起細胞更新率提高,由于潰瘍出血及腹瀉造成營養素的丟失,可發生能量-蛋白質營養不良以及脂溶性維生素、葉酸、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鐵和鋅的缺乏。
潰瘍性結腸炎一般起病緩慢,少數急驟。病情輕重不一,好反復發作。誘因有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失調,繼發感染等。臨床表現有血性腹瀉,這是最主要的癥狀,糞中含血、膿、粘液,輕者每日2~4次,嚴重者可多達每日10~30次,呈血水樣。
腹痛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為陣發性痙攣性絞痛。疼痛伴隨著便意,排便后疼痛可緩解。因直腸炎癥刺激,患者常有里急后重。此外,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惡心、嘔吐也常見,急性期可有發熱。
膳食治療原則
1、飲食應柔軟,易消化,富營養,有足夠能量。
2、宜少食多餐,盡量減少腸道負擔。
3、急性發作期需要用要素膳食,以求最大限度地減少糞便體積,必要時可用完全胃腸外營養。
4、隨病情改善逐漸采用低渣、清淡飲食。能量來源以碳水化物供給為主,適當補充蛋白質。
5、腹瀉嚴重者可發生脫水和鉀、氯、鈉離子的大量丟失,應及時靜脈補液。
食物的選擇
宜用食物
大米、富強粉、雞蛋、瘦豬肉、牛肉、豬肚、魚蝦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可用菜湯、果汁、果凍等,必要時可服用營養素補充劑。
不宜用食物
1、烈性酒等刺激性食物。
2、硬果類、果仁類、豆類及多纖維的水果、蔬菜。
3、結腸炎癥大多導致乳糖不耐,應少用牛奶。
4、禁煙,吸煙對腸道亦有刺激作用。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治療,僅供參考,請遵醫囑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以直腸、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潰瘍形成為主的病變。臨床主要癥狀有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
什么叫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于1875年首例報道。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醫學國際組織委員會,將本病定名為特發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以區別于各種特異性炎癥。但由于臨床的一致性,目前,國內外學者仍多沿用潰瘍性結腸炎這一病名。
本病在統計學方面有重要意義。由于本病病程漫長,其病情輕重不一,常易反復發作。據統計本病歐美國家發病率較高,患病率約占40/10萬~100/10 萬;發病率約占3/10萬~11.5/1 0 萬。在國內目前尚未見精確統計報告數據,但近年來似有增多趨勢。臨床以20~40歲年齡者多見,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依據
腸炎根據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學會,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治療標準”。
(1)臨床方面
具有慢性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性或持續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少數腸炎患者僅不出現血便。既往史體檢中要注意關節、口腔、眼、漿膜、皮膚、肝脾等腸外的臨床表現。
(2)乙狀結腸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見
①受累結腸粘膜呈現多發性淺表潰瘍,伴有充血、水腫;病變多由直腸起始,往往累及結腸,呈彌漫性分布。②腸粘膜外觀粗糙不平,呈現細顆粒狀,組織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蓋有濃性分泌物,似一層薄苔附著。③結腸袋往往變平或變鈍,以至紐袋消失,有時可見到多個大小不等的假息肉。④結腸粘膜活檢病理變化呈現炎性反應,同時常可見到粘膜糜爛,隱窩膿腫,結腸腺體排列異常及上皮改變。
(3)鋇劑灌腸可見
①結腸腸管縮短,結腸袋消失,或結腸呈管狀外觀。②復發性潰瘍或有多發性假息肉表現。③結腸粘膜粗糙、紊亂或見細顆粒樣變化。
(4)病理檢查
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與肉芽腫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
(5)判斷方法
①根據臨床方面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之(1)、(2)、(3)三項之一及 (或)粘膜活檢可診斷本病。②結合臨床方面和鋇劑灌腸有(1)、(2)、(3)三項之一者可以診斷本病。③臨床表現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檢查或鋇劑灌腸典型改變者,診斷成立。④臨床方面有典型癥狀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或鋇劑灌腸檢查無典型變化者,應列為“疑診”,應予追蹤檢查。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
本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腸和結腸的淺表性、非特異性炎癥病變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結腸;病變嚴重者中,少數可出現 10cm以內的“反流性回腸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層為多見,很少累及肌層部位。首先是粘膜淺層的彌漫性炎癥改變,廣泛性充血,繼之水腫、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數膿瘍形成并融合后可產生淺小潰瘍,進而發展為大潰瘍,是本病的特點。晚期由于結腸組織增生,使腸壁變厚、變窄,腸管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