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缺鐵性貧下用中醫治療效果較好,但當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繼續出血,單獨中藥治療無效時可考慮用西藥鐵劑治療,必要時可用肌內注射補鐵。
1.病因治療
應盡可能地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單純的鐵劑補充只能使血象恢復。如對原發病忽視,不能使貧血得到徹底的治療。
2. 鐵劑的補充
鐵劑的補充治療以口服為宜,每天元素鐵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亞鐵制劑(琥珀酸亞鐵或富馬酸亞鐵)。于進餐時或餐后服用,以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 刺激。鐵劑忌與茶同服,否則易與茶葉中的鞣酸結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鈣鹽及鎂鹽亦可抑制鐵的吸收,應避免同時服用?;颊叻F劑后,自覺癥狀可以很快地恢復。網織紅細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達高峰。血紅蛋白于2周后明顯上升,1~2個月后達正常水平。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鐵劑治療仍需繼續服用,待血清鐵蛋白恢復到50micro;g/L再停藥。如果無法用血清鐵蛋白監測,則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后,繼續服用鐵劑3個月,以補充體內應 有的貯存鐵量。
3.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脾虛是本病的關鍵,故健脾益氣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化源充足。“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虛伴有不同程度的氣虛,故補血不宜單用補血藥,而應當配伍補氣藥,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鐵質的藥物制劑,其療效顯著。
1)肝血虧損
即肝血虛。可見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肢體麻木,月經不調、或閉經,面色無華或萎黃,爪甲不榮,舌淡苔白,脈虛弱等。單純的“肝血虛”并不多見;有關癥狀常見于其他的貧血證型中。下列中成藥即以補血養血為主。
2)脾虛血虧(或心脾兩虛)
證見疲倦乏力,面色萎黃或無華,食少腹脹,便溏,頭昏眼花,月經量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心脾兩虛者,兼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或煩躁等。該證型在貧血的證型中比較為常見。下列中成藥即以補脾養血為主;心脾兩虛者,兼以養心安神。
3)氣血兩虛
證見眩暈,面色不榮或萎黃,爪甲不榮,疲倦乏力,心悸氣短,或月經不調,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該證型在貧血的證型中最為常見,有效藥品也較多。下列中成藥即以補氣益血為主。
4)肝腎陰虛
可見眩暈耳鳴,兩眼干澀,腰腿酸軟,五心煩熱,咽干口渴,或低熱,盜汗遺精,鼻衄、牙齦出血,或月經過多,舌紅少苔,脈細數(主要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下列中成藥即以滋補肝腎(滋陰補腎)為主,或兼能清熱。
5)脾腎陽虛
可見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陽痿,或月經不調,舌淡形胖,苔白滑潤,脈沉細(主要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