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可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大類。前者以眼位偏向顳側,眼球無運動障礙,無復視為主要臨床特征;麻痹性斜視則有眼球運動受限、復視,并伴眩暈、惡心、步態不穩等全身癥狀。斜視病因復雜,現代西醫學除針對病因及手術治療,對病因不明者,尚無理想方法。
針灸治療目偏視,在中醫古籍文獻中,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用針灸治療斜視的早期臨床文章,見于1958年[1]。但到60年代末,資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視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本病的治療得到了針灸界的關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視,在幼兒中發病率較高,而現代醫學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為針治重點。治療方法上,以針灸為主。近年用梅花針按辨證分型叩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經驗。此外,用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磁電療法以及傳統的隔核桃殼灸等,都有一定療效。
針灸對麻痹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