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對于患者的健康威脅很大,因此我們要慎重對待,尿路感染一般分為有癥狀尿路感染、無癥狀性菌尿、復雜性的尿路感染、巨大腎膿腫和腎周膿腫等癥狀,不同類型的疾病,治療方法也很不同,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關于尿路感染疾病的癥狀分類介紹。
1、有尿路感染癥狀的婦女中,40%~50%患者屬急性尿道綜合征,患此綜合征的婦女臨床上可基本分為2類
(1)膿尿和真性尿路感染:大約70%的急性尿道綜合征婦女,尿檢時有膿尿和真性尿路感染存在,這類病人大部分為沙眼衣原體或常見的非致病菌如大腸埃希桿菌,腐生葡萄球菌感染,其細菌數少于有意義的細菌數(100~1萬個/ml),其他患者為尿道結核,真菌性尿道感染,或罕見的腹腔或盆腔內膿腫所致毗鄰尿道的炎癥,治療可服多西環素(強力霉素)0.1g,2次/d,療程7~14天,復發者需6周,同時需治療其配偶。
(2)無膿尿和致病菌存在:其余30%的急性尿道綜合征婦女雖有急性尿道綜合征,但無膿尿和致病菌的存在,推測這些癥狀的產生可能與外傷,性交損傷,局部刺激或過敏(如外用避孕藥,內褲上的有機纖維,染料等過敏),或其他尚未肯定的因素所致,但需3次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陰性,并排除尿路結核,真菌,厭氧菌,衣原體,淋球菌感染的可能,本病治療應檢查并去除前述可能引起本病的因素,由于本病大多數可能是焦慮性神經官能癥的部分癥狀,可服用安定2.5mg,3次/d,谷維素10mg,3次/d,對減輕癥狀有幫助。
2、無癥狀性菌尿
無癥狀性菌尿指無泌尿道感染表現,僅偶有些輕度發熱,乏力,但多次尿細菌培養陽性,且菌落數大于1萬~10萬/ml。
本病多見于成年女性,發生率約為2%,以往認為此為一良性過程,無需治療,現經大量研究證實,長期的無癥狀性菌尿亦會損害腎功能,故治療應與有癥狀尿路感染相同,特別是在兒童,因常有膀胱-輸尿管反流存在,無癥狀性菌尿易引起上尿路感染,孕婦無癥狀性菌尿常易發展為急性腎盂腎炎而導致敗血癥,因此在孕早期就應開始預防性治療,性交后應即服用呋喃咀啶0.05g,或頭孢立新0.25g,能有效防止尿路感染,且對母體和胎兒沒有影響。
3、復雜性的尿路感染
這一概念包括一系列廣泛的臨床綜合征,如無癥狀性菌尿,膀胱炎,腎盂腎炎,顯性尿膿毒血癥,在泌尿道有結構異常(尿道或膀胱頸梗阻,多囊腎,結石梗阻,導管及其他異物的存在),或功能異常(脊髓損傷,糖尿病或多發性硬化癥所致的神經元性膀胱),遺傳性尿道腎臟疾病或某一系統性疾病過程使患者對細菌侵入高度易感等因素時,病人常有泌尿道感染的存在,在上述情況存在時,能引起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比單純性尿路感染更為廣泛,并且這些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較普遍人群要大的多,由于復雜性UTI的診治方法不同于那些非復雜性感染,所以臨床上區別對待很重要。
4、巨大腎膿腫和腎周膿腫
腎臟感染的兩種不常見類型是巨大腎膿腫和腎周膿腫,過去,大多數腎膿腫是繼發于血行性感染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或較少見的A族鏈球菌感染,膿腫主要位于腎的皮質;目前,大部分膿腫是繼發于腎結石,腎或輸尿管梗阻的情況,由常見的大腸埃希桿菌所致,典型的膿腫位于腎臟皮髓質交界處,由既往存在的腎囊腫發生感染而形成腎膿腫比較少見,鄰近部位如結腸或下部肋骨膿腫等病灶局部擴散所致的腎膿腫較為罕見,腎膿腫可延伸進入腎周圍組織。
腎和腎周膿腫的臨床表現常較為隱匿,有發熱,體重下降,夜間盜汗,厭食,伴有腹痛和背部疼痛等慢性炎癥癥狀,有時由于梗阻而發生與菌血癥有關的急性臨床表現,或表現為特異性尿路感染癥狀如尿痛,血尿和明顯的尿潴留,體檢可發現肋脊角有觸痛,甚至可觸及包塊,但有30%~50%的病人體檢可以正常,常規實驗室檢查可發現有白細胞升高,貧血,尿檢查有炎癥改變如膿尿,蛋白尿或兩者均有,超過半數的病人在出現膿腫時尿中可培養到同樣的細菌,要確定診斷必須依賴于排泄性尿路造影證實腎臟有包塊的存在,核素掃描,超聲波及CT檢查也可發現腎內或腎周的炎性包塊,如果膿腫未能得到及時引流或抗生素治療,則膿腫可向腹腔,胸部或皮膚擴散引起并發癥。
溫馨提示:由于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抵抗力下降和精神緊張有密切關系,所以平時應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和長期精神緊張,這是預防反復發作的基本條件。患者應注意清淡飲食,少吃油膩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蔥、蒜及咖啡等。不要飲酒,尤其是烈性酒。
【參考文獻:《尿路感染》、《望面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