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幾種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好久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類傳染病,具有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高等特點;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變成慢性,并可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對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確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五種類型,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現為急性肝炎 乙型 丙型 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現,并有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可能。
臨床表現
各型肝炎的潛伏期長短不一。甲型肝炎為2-6周(平均一個月);乙型肝炎為6周~6個月(一般約3個月);丙型肝炎為5~12周(平均7.8周)。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急性黃疸型肝炎: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
1、黃疸前期
多以發熱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甚或嘔吐常有上腹部不適、腹脹、便泌或腹瀉;少數病例可出現上呼吸道癥狀,或皮疹,關節痛等癥狀。尿色逐漸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紅茶樣。肝臟可輕度腫大,伴有觸痛及叩擊痛。化驗:尿膽紅素及尿膽原陽性,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 ferase, ALT)明顯升高。本期一般持續5(3~7)天。
2、黃疸期
尿色加深,鞏膜及皮膚出現黃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數日至2周內達高峰,然后逐漸下降。在黃出現后發熱很快消退,而胃腸道癥狀及全身乏力則見增重,但至黃疸即將減輕前即迅速改善。在黃疸明顯時可出現皮膚搔癢,大便顏色變淺,心動過緩等癥狀。兒童患者黃疸較輕,且持續時間較短。本期肝腫大達肋緣下1~3cm,有明顯觸痛及叩擊痛,部分病例且有輕度脾腫大。肝功能改變明顯。本期持續約2~6周。
3、恢復期
黃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轉。腫大的肝臟逐漸回縮,觸痛及叩擊痛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本期約持續1~2個月。
4、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起病大多徐緩,臨床癥狀較輕,僅有乏力、食欲不振、惡心、肝區痛和腹脹,溏便等癥狀,多無發熱,亦不出現黃疸。肝常腫大伴觸痛及叩擊痛;少數有脾腫大。肝功能改變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時被發現。多于3個月內逐漸恢復。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發展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遷延型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達半年以上,仍有輕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肝區痛等癥狀,多無黃疸。肝腫大伴有輕度觸痛及叩擊痛。肝功檢查主要是ALT單項增高。病情延遷不愈或反復波動可達1年至數年,但病情一般較輕。
2、慢性活動性肝炎
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較明顯的肝炎癥狀,如倦怠無力、食欲差、腹脹、溏便、肝區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況較差,勞動力減退。肝腫大質較硬,伴有觸痛及叩擊痛,脾多腫大。可出現黃疸、蜘蛛痣、肝掌及明顯痤瘡。肝功能長期明顯異常,ALT持續升高或反復波動,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種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自身抗體及類風濕因子可出現陽性反應,循環免疫復合物可增多而補體C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現肝外器官損害,如慢性多發性關節炎,慢性腎小球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節性多動脈炎,橋本氏甲狀腺炎等。
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亦稱暴發型肝炎。特點是:起病急,病情發展迅猛,病程短(一般不超過10天)。患者常有高熱,消化道癥狀嚴重(厭食、惡心、頻繁嘔吐,鼓腸等)、極度乏力。在起病數日內出現神經、精神癥狀(如性格改變,行為反常、嗜睡、煩躁不安等)。體檢有撲翼樣震顫。肝臭等,可急驟發展為肝昏迷。黃疸出現后,迅速加深。出血傾向明顯(鼻衄、瘀斑、嘔血、便血等)。肝臟迅速縮小。亦出現浮腫。腹水及腎功不全。實驗室檢查:處周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小板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纖維蛋白原減少。血糖下降;血氨升高;血清膽紅素上升,ALT升高,但肝細胞廣泛壞死后ALT可迅速下降,形成“酶膽分離”現象。尿常規可查見蛋白及管型,尿膽紅素強陽性。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初期類似一般急性黃疸型肝炎,但病情進行性加重,出現高度乏力,厭食、頻繁嘔吐、黃疸迅速加深,血清膽紅素升達>171.0μmol/L(10mg/dl),常有肝臭,頑固性腹脹及腹水(易并發腹膜炎),出血傾向明顯,常有神經、精神癥狀,晚期可出現肝腎綜合征,死前多發生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并發癥。肝臟縮小或無明顯縮小。病程可達數周至數月,經救治存活者大多發展為壞死后肝硬化。實驗室檢查:肝功能嚴重損害,血清膽紅素聲速升高,ALT明顯升高,或ALT下降與膽紅素升高呈“酶肝分離”;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丙種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膽固醇酯及膽堿脂明顯降低。
3、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程中病情惡化出現亞急性重型肝炎的臨床表現。預后極差。
淤膽型肝炎
亦稱毛細膽管型肝炎或膽汁瘀積型肝炎。起病及臨床表現類似急性黃膽型肝炎,但乏力及食欲減退等癥狀較輕而黃疸重且持久,有皮膚瘙癢等梗阻性黃疸的表現。肝臟腫大。大便色淺轉肽酶、堿性磷酸酶以及5-核苷酸酶等梗阻指標升高。ALT多為中度升高。尿中膽紅素強陽性而尿膽原陰性。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
甲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隱性患者。病毒主要通過糞便排出體外,自發病前2周至發病后2~4周內的糞便具有傳染性,而以發病前5天至發病后1周最強,潛伏后期及發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膽汁及十指腸液亦均有傳染性。
乙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攜帶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種體液(汗、唾液、淚乳汁、陰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發病前2~3個月即開始具有傳染性,并持續于整個急性期。HBsAg(+)的慢性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中凡伴有HBeAg(+),或抗-HbcIgM(+),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者均具有傳染性。
丙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無癥狀病毒攜帶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丁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HBsAg攜帶者是HDV的保毒宿主和主要傳染源。戊型肝炎的傳染源是急性及亞臨床型患者。以潛伏末期和發病初期糞便的傳染性最高。
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糞便中排出的病毒通過污染的手,水蒼蠅和食物等經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觸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發性發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產品(貝類動物),可導致局部地區暴發流行。通過注射或輸血傳播的機會很少。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包括:①輸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針刺等;②母嬰垂直傳播(主要通過分娩時產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觸,通過胎盤感染者約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觸;⑷性接觸傳播[如果皮膚沒有破損是不會傳染}。此外,尚有經吸血昆蟲(蚊,臭蟲,虱等)叮咬傳播的可能性。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輸血及血制品傳播為主,且母嬰傳播不如乙型肝多見。丁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人群易感性
人類對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種年齡均可發病。甲型肝炎感染后機體可產生較穩固的免疫力,在本病的高發地區,成年人血中普遍存在甲型肝炎抗體,發病者以兒童居多。乙型肝炎在高發地區新感染者及急性發病者主要為兒童,成人患者則多為慢性遷延型及慢性活動型肝炎;在低發地區,由于易感者較多,可發生流行或暴發。丙型肝炎的發病以成人多見,常與輸血與血制品,藥癮注射,血液透析等有關。丁型肝炎的易感者為HBsAg陽性的急、慢性肝炎及或先癥狀攜帶者。戊型肝炎各年齡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各型肝炎之間無交叉免疫,可重疊感染先后感染。
流行特征期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區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較大差別。我國屬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發地區,但各地區人群感染率差別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發病,而以秋冬季為發病高峰,通常為散發;發病年齡多在14歲以下,在托幼機構,小學校及部隊中發病率較高,且可發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養殖的貝殼類動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發流行。乙型肝炎見于世界各地,人群中HBsAg攜帶率以西歐,北美及大洋洲最優(0.5%以下),而以亞洲與非洲最高(6~10%),東南亞地區達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