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胃食管反流病在日常生活中發病率極高,疾病在生活中怎么進行良好的預防手段,完全取決于了解疾病常識的程度有多少,重視它的程度有多深,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識非常有必要。那么下面由專家進行相關知識的詳細講解:
(一)鋇露檢查
食管吞鋇檢查能發現部分食管病變,如食管潰瘍或狹窄,但亦可能會遺漏一些淺表潰瘍或糜爛。氣鋇雙重造影對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特異性很高,但敏感性較差,有報道認為可能有高達8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被遺漏。但因其方法簡單易行,設備及技術要求均不高,很多基層醫院仍在廣泛開展。
(二)內鏡檢查
內鏡可對食管粘膜進行直視檢查,是判斷酸產生的食管粘 膜損傷及其并發癥的有效方法,并可評估療效及預后。因此內鏡加活檢是評判反流形成食管損傷類型及程度的“金標準”。反流性食管炎內鏡下表現為非特異性的,如彌漫性粘膜紅斑、水腫、脆性增加、糜爛、潰瘍、狹窄及Barrett上皮。反流造成食管粘膜損傷最敏感的標志是活檢標本在光鏡下有如下表現:乳頭伸長,基底細胞增生,基底層增厚>l/6上皮層厚度。GERD患者的內鏡下表現可分為內鏡陰性GERD(非糜爛性GERD)及內鏡陽性GERD(糜爛性GERD)兩大類。反流性食管炎內鏡分型采用洛杉肌世界胃腸病大會制定的四級標準:A級:食管粘膜有一個或幾個粘膜破損,直徑小于5mm;B級:粘膜破損直徑大于5mm,但破間無融合;C級:超過2個皺襞以上的粘膜融合性損傷,但尚未環繞食管壁四周;D級:粘膜破損相互融合,范圍累及至少75%的食管周徑。
目前確診Barrett食管(BE)的惟一可靠的方法是內鏡檢查,敏感性在90%左右。確診BE需見胃食管連接處以上2—3cm有一Z線,活檢見島狀的鱗狀上皮存在于Barrett節段中,而在鱗拄狀上皮連接處以上有柱狀上皮小島。柱狀上皮在噴灑美藍(亞甲藍)染色后呈非染色區,在染色陽性的部位取活檢可提高柱狀上皮的檢出率。內鏡下難以判斷有無異型增生,需依靠活檢病理學檢查確診。
(三)功能檢查
1.食管24h pH監測
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并成為診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金標準”。pH監測的可重復性(以%一93%)、敏感性和特異性(96%)均好。pH監測可用來評價癥狀與(酸)反流的相關性,其對于內鏡檢查無食管炎,但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癥狀者及可疑癥狀(如非心源性胸癰、慢性聲嘶等)是否系反流引起及抗反流療效差時尤其有價值。24h pH監測可確定是否存在食管酸反流、酸反流的程度(頻率及時間)、類型以及癥狀是否與酸反流有關,從而推算出食管接觸反流胃酸的時間等情況,pH<4為確定反流存在的界限點。pH<4的時間稱為反流時間(refulx acid="" exposure="">50%才有特異性和敏感性。癥狀指數在反流性疾病患者中的分布呈馬鞍型(高值與低值均較中間值思者多)。值得注意的是食管酸暴露的程度與癥狀指數間的相關性差,提示酸暴露與酸敏感是不同的現象。SPA可避免SI的假陽性與假陰性。
對于一些思者的癥狀或食管炎予以強力的抑酸治療但仍效果不佳時,若聯合應用胃內及食管內pH監測可能有較大價值。在使用逐漸增大劑量的抑酸藥物的同時反復作pH監測,可找能有效抑制食管酸暴露的最佳劑量。一種帶有雙pH電極(食管與胃內各一)的導管可能更適合這類患者。
2.食管膽汁動態監測
以往對GERD的研究集中于酸反流,若同時在食管中監測酸與膽紅素,發現有相當部分的病人同時伴有膽汁反流。動物實驗證明,膽汁酸造成食管粘膜的損傷遠超過單純胃酸的損害作用。但膽汁酸對人食管粘膜的損傷作用尚有爭議。監測食管內膽汁含量可得到十二指腸胃食管反流(DGER)的頻率和量。現有的24h膽汁監測儀可得到膽汁反流次數、長時間反流次數、最長反流時間和吸收值≥0.14的總時間及其百分比,從而對胃食管反流病做出正確的評價。有關學者對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進行食管24h pH及膽汁聯合測定,結果發現單純酸反流占30%,單純膽汁反流占6%,混合反流占58%,說明酸和膽汁反流共同參與食管粘膜的損傷,且混合反流發生的比例越高食管損傷程度越重。
3.食管測壓
大部分GERD患者并不需要行食管測壓檢查。該檢查對GERD患者選用適當的手術方式及術后療效判斷有重要指導意義,適用于擬行抗反流手術的患者及對食管下端括約肌(LES)低壓力(5—6mmHg)的患者在藥物治療后的療效觀察。食管測壓可檢查LES壓力及食管體蠕動情況,包括靜態食管測壓及24h連續食管壓力測定。短時測壓僅用來確定LES的位置,從而指導pH探頭的正確放置。目前認為短暫LES松弛(TLESR)在胃食管反流,特別在LES靜息壓正常的患者的發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為闡明TLESR的發生及機制,需要行長時間括約肌壓力測定。袖套式測壓導管檢測時可將袖套感受器固定于括約肌處,無需反復移動導管即可進行長時間LES壓力測定。
4.核素胃食管反流測定
放射性核素顯像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通過測定胃以上放射性試餐量可判斷有無胃食管反流。核素顯像能對反流發作次數定量并計算LES以上放射性的百分比。利用特殊示蹤劑還可用來觀察膽汁反流;如乙氨基乙配乙酸(IDA)示蹤掃描可發現十二指腸內容物的反流。Stipa等認為在食管炎的患者中,聯用pH監測能測定食管酸及十二指腸液的暴露。將兩種不同能量的放射性核紊分別標記固體及液體食物,用Y照相機在體外能獲得液體、固體食物在胃內排空速率及圖像。目前雙核實法已成為測定胃排空的最佳方法,對疑有胃排空障礙者,用該法明確其部分反流機制,指導治療。但因反流癥狀常間歇發作,短時間的掃描難以了解全面的反流情況,從而限制了胃食管閃爍掃描檢查的價值。然而,對兒童疑有GERD或反流引起誤吸人者仍可應用。此檢查的特異性令人滿意,但敏感性低于60%。
5.激發試驗
最常用的食管激發試驗為Bernstein試驗(酸灌注試驗),對于確定食管反流與非典型胸痛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價值。Bernstein試驗可評估食管對酸的敏感性,確定患者的癥狀是否與反流相關,檢查陰性不能排除反流的存在,亦不能區別不同程度的反流。由于其觀察時間較短,故敏感性較低。隨著24h食管pH監測的應用日益廣泛,臨床上僅在無條件進行24h pH監測時才采用激發試驗。
6.奧美拉唑試驗
對有燒心、反酸等反流癥狀而疑及GERD的患者,可服用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連服1周;以確定是否為GERD。若癥狀消失或基本好轉可診斷GERD。與內鏡及食管24h pH監測相比,奧美拉唑試驗的敏感性為75%,特異性為55%。對于有非典型癥狀患者,亦可運用此作試驗性治療。若治療過程中出現吞咽困難、體重減輕等癥狀,則需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其他病變。
以上文章就是有關這方面問題的介紹,相信讀者和患者朋友一定有所了解,對您肯定也能有所幫助。在此,專家建議患者和家屬,病發原因還是要去醫院進行科學規范的檢查之后才能確定,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以便查明原因后能夠及時針對性的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給您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