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專家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后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回音,后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并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鐘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于孩子的頭部和頸部,并通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后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后聽覺通路(腦干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后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家長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專家說。一般來說,不能通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羊水或胎糞等可能堵塞耳道),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另外,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聽力篩查只是篩查,并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通過”或“未通過”等。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通過,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必須進一步復查。若經過2-3次復查仍無法通過,則應采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爭取在出生后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