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占顱內腫瘤的10%,小腦橋腦角腫瘤的70%~78%。由于臨床醫師對該病認識的提高及影像學技術的普及,聽神經瘤的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年發病率為8~10/10萬左右。平均發病年齡37歲,女性約為男性2倍。
一、聽神經瘤的自我檢查:
1、單側感音神經性聽力減退
內聽道內的腫瘤最常見的癥狀為單側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常作為首發癥狀出現。一側漸進性耳聾,言語識別率下降,早期常表現為與人談話時,聞其聲而不解其意,漸漸發展為全聾。也有約1/4的患者可表現為突發性聾,在突發性耳聾的患者中有1%~2.5%的患者最終被確診為聽神經瘤,故應注意排除。
2、耳鳴
為第二常見癥狀,常在聽力下降前即可出現,也可同時開始,為一側性,音調高低不等,漸進性加劇??蔀椤捌崖?、蟬鳴音、哨音”等,可逐漸由間斷變為持續性。
3、前庭功能障礙
常為輕度的頭暈、不穩感,少數表現為短暫的旋轉性眩暈,伴耳內壓迫感、惡心、嘔吐,因腫瘤發展緩慢,前庭逐漸發生代償而可致眩暈消失。
4、鄰近腦及腦神經受壓癥狀
壓迫三叉神經感覺根至同側感覺減退。如果三叉神經的運動根亦受影響,則可出現同側咀嚼肌無力,張口下頜偏向患側,咀嚼肌及顳肌的萎縮等。壓迫面神經致面癱、面肌痙攣,壓迫外展神經可致復視等
二、聽神經瘤的臨床診斷:
1、聽力學檢查
(1)純音測聽
典型為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高頻明顯,可緩慢下降或陡降,但極少數病人聽力可正常。
(2)言語識別率
可以在約70%的患者中檢出,表現為與純音測聽不成比例的下降,多為30%左右。
(3)聽性腦干反應(ABR)
是目前監測聽神經瘤最敏感的方法。
(4)耳聲發射(OAE)
是了解耳蝸、特別是外毛細胞功能的監測方法,若引出正常,表示外毛細胞功能正常。若能引出OAE但不能引出ABR或純音聽閾明顯下降,可懷疑蝸后病變的存在。
2、前庭功能檢查
70%~90%的聽神經瘤患者可有異常眼震電圖,典型表現為患側冷熱反應變弱。腫瘤較大的患者可有方向朝向患耳的自發性眼震。冷熱水試驗反映外半規管和前庭上神經的功能,前庭肌源性誘發電位(VEMP)反應前庭下神經的功能,可出現VEMP未引出、潛伏期延長或振幅減小等異常,兩者結合可提高診斷率。
3、影像學檢查
CT可顯示骨性內聽道是否有增寬和侵蝕,注射造影劑可以使腫瘤明顯強化。但對內聽道內或進入橋小腦角不超過5mm的腫瘤,常常漏診。CT氣體腦池造影可提高診斷率,發現小聽神經瘤。
MRI是確診聽神經瘤最敏感和有效的方法。典型表現為T1W略低或等信號占位,T2W高信號。腫瘤呈類圓形或半月形,以內聽道為中心,緊貼內聽道呈漏斗狀或“梨形”伸出,尖端指向內聽道底部,注射GD-DTPA后均勻、不均勻或環形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