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經病變使下肢保護功能減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使動脈灌注不足致微循環障礙而發生潰瘍和壞疽的疾病狀態。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一種嚴重的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致殘,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但給患者造成痛苦,而且使其增添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因此,早期檢查診斷將有重要的意義。
1.電生理檢查: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測定、誘發電位等檢查可定量評價下肢有無周圍神經病變和神經病變的程度。
2.皮膚溫度測定 :在20℃~25℃的室溫下,暴露肢體半小時后,用皮膚溫度計對稱性測定足趾跖面、足背面、足趾和小腿等部位的皮膚溫度。正常時皮膚溫度為24℃~25℃,下肢血管病變時,皮膚溫度降低,如雙下肢或足部皮膚溫度不對稱,相差≥2℃,提示溫度低側下肢血管病變。
3.步行距離和時間測定:行走一定時間后出現下肢疼痛,但繼續行走時疼痛可緩解或減輕,提示血管輕度堵塞;行走后出現疼痛,繼續行走疼痛持續不緩解而被迫停止,提示血管中度堵塞;稍事行走即出現下肢疼痛而被迫停止,提示重度血管病變。
4.靜脈充盈時間測定:將肢體先抬高數分鐘,讓靜脈血排空,然后迅速放下,使動脈血充盈。正常時,足背靜脈應在5~10s內充盈;如大于15s,提示動脈供血不足;在1~3min內充盈,提示動脈供血明顯降低,側支循環血液供應較差,預示潰瘍不易愈合或易引發肢體壞疽。
5.血壓指數:它是一種非創傷性檢查,對下肢動脈狹窄和缺血的判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用普通血壓計測定肱動脈收縮壓,然后再將血壓計袖帶置于同側踝關節的上方,聽診器置于內踝上內側可聽到脛后動脈的搏動;置于踝關節的前外側可聽到脛前動脈搏動;置于外踝后外側可聽到腓動脈搏動。踝動脈/肱動脈收縮壓比值(踝/肱比值)正常人為1~1.4,<0.9提示下肢有輕度供血不足,0.5~0.7可有間歇性跛行,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痛,<0.3可發生肢體缺血性壞死。
6.多普勒超聲:它可發現股動脈至足背動脈的病變,可了解動脈粥樣斑塊的情況、內膜的厚度、管腔的狹窄程度、單位面積的血流量和血流的加速度和減速度等,可對血管病變作定位和定量分析。但由于每個實驗室所使用的儀器類型和操作方法的不同,所得的數據和結果也不完全相同。應用時應參照各自的正常對照人群。
7.跨皮膚氧分壓(TcPO2)測定:將Clark極普儀電極放置于保溫43℃~45℃的足部皮膚,TcPO2高低與皮膚缺血缺氧有關。正常人TcPO2與動脈氧分壓(PaO2)接近,如TcPO2<4.0kPa,提示皮膚缺血明顯,局部潰瘍難以愈合;給予吸入100%的氧氣10min后,如TcPO2升高1.3kPa(10mmHg)以上,提示預后尚可。
8.動脈造影:常用于截肢或血管重建術之前的血管病變的定位和病變的程度的了解,但檢查本身可導致血管痙攣,加重肢體缺血。另外,如患者合并蛋白尿伴或不伴腎功能不全者,造影劑可能加重腎功能不全,應慎用,造影前應充分水化。
9.X線檢查:可發現肢端骨質疏松、脫鈣、骨髓炎、骨關節病變和動脈硬化,也有助發現氣性壞疽時的軟組織變化。
溫馨提示:需與下肢脈管炎或血管炎、下肢神經病變等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