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一旦門靜脈高壓出現,門靜脈血流量增加是維持或加劇慢性門靜脈高壓的一個重要因素。血流阻力增加可發生于門靜脈和肝靜脈系統的任何部位,由于門靜脈及其屬支均缺乏瓣膜,無論肝內、肝外門靜脈阻力增加均可使門靜脈系統壓力普遍升高,從而引起一系列血流動力學改變和臨床表現。
門靜脈高壓主要是由各種肝硬化引起的,在我國絕大多數是由肝炎肝硬化所致,其次是血吸蟲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關于各種類型的肝硬化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特點參見肝硬化。本癥多見于中年男性,病情發展緩慢。
其主要的臨床表現有
脾臟腫大、腹水、門體側支循環的形成及門脈高壓性胃腸病,其中以門體側支循環的形成最具特征性。這些臨床表現常伴有相應的并發癥,如脾功能亢進、原發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及低蛋白血癥等。
1、脾大、脾功能亢進
充血性脾大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也是臨床最早發現的體征。Sherlock認為,如果病人臨床不能觸及脾臟,B超或X線檢查也不能顯示脾大,則本病診斷依據不充分,值得懷疑。其發生率約80%左右。
(1)脾大發生的原因
?、倨用}擴張:由于脾動脈擴張,血流量增加,脾靜脈輸出血流阻力增加和門靜脈壓力逆傳到脾,使脾臟發生被動性充血腫大,脾組織和脾內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脾大。
?、谄⑴K單核巨噬細胞增生:最近的研究表明,約1/3的患者脾亢在實行各種門腔分流術后不能緩解,甚至個別患者的脾亢發生在門脈減壓術后。其原因為:由于腸道抗原物質經門體側支循環進入體循環,被脾臟識別攝取;或經脾靜脈直接逆流入脾,抗原刺激脾臟單核巨噬細胞增生,形成脾功能亢進、脾大。
(2)臨床特征與表現
脾大伴有脾功能亢進時病人表現有白細胞減少、增生性貧血和血小板減低。易并發貧血、發熱、感染及出血傾向。有脾周圍炎時脾臟可有觸痛。
一般情況下,門靜脈高壓往往伴有脾大、脾功能亢進,但三者之間缺乏相關性,不成比例。脾臟的大小、活動度、質地與病程病因相關。如大結節性肝硬化者比小結節性肝硬化者脾大明顯,血吸蟲性肝硬化比酒精性肝硬化者脾大更為突出。
2、腹水
正常人腹腔內僅有少量液體,為漿膜液,最多不超過200ml,起潤滑作用。主要含水分和少量其他物質,經過腹膜臟層出入。肝硬化晚期出現門靜脈高壓時,腹水形成的速度超過重吸收的速度,常伴發腹水,其腹水量往往超過500ml,多在1~4L左右,有時達5~6L以上,最多時可達30L。腹水主要來自體內細胞外液的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