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的發生多數是伴隨病毒的感染而發病,主要與個人衛生習慣有很大關系。對于手足癬的發病癥狀,發病初期很多患者都是比較模糊,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診斷,以下就是手足癬的具體診斷方法:
手足癬的初發癥狀主要表現為手部,腳部出現瘙癢癥狀,局部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或者水泡等皮膚性損害,此些癥狀很容 易導致患者與某些瘙癢性皮膚疾病搞混淆,對此手足癬的診斷,我們應該具體從其發病皮損癥狀以及發病部位與其他疾病進行有效的區分:
皮損診斷
手足癬初起時常有散在小水泡發生,伴有瘙癢;繼而會出現丘疹、紅斑:表現為米粒大小,高出皮膚表面,紅斑呈圓形、 環形、圖環形、半環形發展。另外,手足癬水皰在干涸后會出現脫屑的情況,皮紋增深,觸之粗糙,病久者呈現角化增厚 并逐漸向四周擴大。嚴重會造成皮膚出現膿包、糜爛、破裂的現象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病發部位診斷
引發手足癬的病發因素比較復雜,造成其表現的病發癥狀也有所不同,常見的有鱗屑水皰型、浸漬糜爛型、角化過度型三 種表現形式。
鱗屑角化型、水皰型和浸漬糜爛型三種。鱗屑角化型表現為足跖干燥脫屑,逐漸擴大,冬季加重,可形成足跟部皸裂,夏季可減輕;水皰型主要表現為足部側緣的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水皰,泡壁厚,可有癢感,夏季多見,水泡多自行干涸,繼發脫屑。如處理不當可繼發細菌感染,形成化膿性皮疹,患者有疼痛感;浸漬糜爛型也比較常見,而且常常為足癬的首發表現,如足趾間皮膚浸漬發白,繼而剝脫,自覺瘙癢,常常導致搔抓,使表皮剝脫,露出其下新鮮嫩薄皮膚,一般夏重冬輕,足汗較多者,冬季也可以發生。長期不愈的趾間糜爛往往會繼發鏈球菌感染而形成丹毒,是下肢丹毒的常見病因。
鱗屑水皰型:主要發生于手掌、足跟等部位,患處的皮膚可出現增厚、粗糙、干燥、脫屑、教裂、疼痛等癥狀,但一般不 會引起瘙癢。在趾間、足跎及其側峰反復出現針頭大小丘疹及皰疹。
浸漬糜爛型:多發生在腳部,常在第四、五趾間發生。表現為角質層浸漬、發白、松軟、剝脫,露出紅色糜爛狀或蜂窩狀 基底,會有少許滲液。
角化過度型:主要病發于足跟、足跎及其側緣。角質層增厚、粗糙、脫屑、干燥。自覺癥狀輕微,每到冬天易發生皸裂。
溫馨提示:由于手足癬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通過接觸傳染,因此患者平時應該多加注意特別是群居生活應不與他人共用臉盆、腳盆、毛巾、拖鞋等物品,避免重復感染或者造成他人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