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期(局部缺血期)
患肢麻木、發涼、輕度間歇性跛行,可反復出現游走性淺靜脈炎。檢查發現患肢皮溫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此期功能性(痙攣)大于器質性因素。
2.第二期(營養障礙期)
癥狀加重,間歇性跛行明顯,疼痛轉為持續性靜息痛,夜間劇烈。檢查患肢皮溫顯著降低,色澤蒼白,或出現紫斑、潮紅,小腿肌萎縮,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此期動脈已處于閉塞狀態,以器質變化為主摻雜一些功能性因素,肢體依靠側支循環保持存活,腰交感神經阻滯后仍可出現皮溫增高。
3.第三期(壞死期)
癥狀繼續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壞疽、潰瘍形成,疼痛劇烈呈持續性。此期動脈完全閉塞,側支循環不能保證趾(指)存活。
下肢脈管炎的癥狀分期表現是什么?脈管炎多發生于青壯年男性,多有重度嗜煙歷史。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