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一般多發生在兒童,強調早期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后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致35歲后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強調新生兒普查,及時診治獲得痊愈。那么在進行完治療之后,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癥狀的預防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是具體的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觀察新生兒下肢的外形,可見兩側,臀部增寬,大腿短粗,小腿細長,如為單側脫位,我們可看到兩側腹股溝的皮紋長短不一,而且患側臀部及大腿皮紋也會增多、加深,會陰部增寬。如發現上述情況,可再進行以下試驗,以進一步確定有無髖關節脫位。
1、新生兒平臥,將其兩足齊平,兩踝部靠攏,然后屈膝約90°。如發現雙膝高低不平,則是由于股骨脫位后上移引起,高側則為脫位側。
2、新生兒平臥,使其屈膝、屈髖各90°(成直角),然后握住毛毛雙膝外展,如為正常,應雙膝外側能夠觸及床面。如有脫位,則不能觸及床面。有的在外展至75~80°時會突然有一彈跳感,以后才觸及床面。
如果在孩子走路后才發現此病,那么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手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越早越好,如果在嬰兒期治療,孩子將來走路正常,也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響。但是如果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髖關節炎。
以上內容就是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預防的詳細介紹,一定要發現及時,治療及時,才能保守的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如果你還有什么疑問的話,可以在線咨詢我們的在線專家,專家將免費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