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皰疹臨床上80%表現為無癥狀感染者或未識別癥狀者,治療生殖器皰疹最大的困難在于它的復發性,極難治愈。生殖器皰疹發病部位一般比較有規律,只要治療得當,方法合理規范,醫患配合,再配合日常生活中的保養,基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1、HSV-DNA或基因檢測法
(1)核酸雜交技術。應用DNA雜交技術檢測單純皰疹病毒DNA,其敏感性和特異性相當于免疫熒光法。但操作較為復雜,實驗要求較高。
(2)聚合酶鏈反應。使DNA片段通過體外擴增以提高檢測的敏感性,是皰疹性腦膜炎的首選實驗室診斷方法。此法比病毒分離培養法敏感,可同時對HSV進行分型。該法在生殖器皰疹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尚在評價之中。
2、病毒的分離培養
(1)病毒分離株的鑒定和分型。上述CPE通常是HSV感染的特征性改變,但其他皰疹病毒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也引起類似 CPE,因而需要通過免疫學方法(如免疫熒光法、ELISA)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如DNA限制性內切酶圖譜、DNA分子雜交)來鑒定初步的培養陽性結果,并對HSV進行分型。
(2)標準的病毒分離培養法。病毒分離培養是生殖器皰疹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多用貼壁生長的細胞系,如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乳地鼠腎細胞(BHK)等為敏感細胞。臨床標本可以來自皮損、尿道內、宮頸管。標本接種培養后,通過觀察細胞病變(cytopathic effect,CPE) 來判斷初步培養結果。CPE多在標本接種后2~4 天出現。典型的CPE表現為在初始時細胞質顆粒增粗,細胞變圓,繼而細胞腫脹,氣球樣變,可見融合細胞或多核巨細胞。
3、非培養的病毒檢測方法
(1)電子顯微鏡檢查。可顯示水皰或其他皮損中的病毒顆粒,但敏感性低,不到病毒分離培養法的10%,而且不能與其他皰疹病毒相區別。
(2)細胞學檢查。在皮損基底部取材,涂片固定后,用巴氏(Papanicolaou)或瑞特-吉姆薩(Wright-Giemsa,即Tzanck)染色法染色后,光鏡下觀察。感染細胞可見胞漿空泡,細胞融合成多核巨細胞,有時見細胞核內包涵體。這種檢查的敏感性為分離培養法的50%-70%,特異性較差。
(3)抗原檢測。包括免疫熒光試驗(IFA)、免疫酶染位法和酶免疫試驗(EIA)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敏感性是病毒分離培養法的70%-90%。
溫馨提示:要想徹底治愈生殖器皰疹,樹立正確的心理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很多生殖器皰疹患者在久治不愈時,心理上會受到很大打擊,變得非常脆弱,易發性功能障礙,影響家庭和睦,甚至發生抑郁癥等。因此在治療之前,患者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生殖器皰疹,來降低疾病復發的概率。
【參考文獻:《皮膚性病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性病與非性病潰瘍的難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