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及大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畸形,是兒童最常見的心臟病,發病率約占活產嬰兒的0.7%左右,早產兒為足月兒的2~3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是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和大動脈錯位。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收治先天性心臟病患兒6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14歲,體重7~36kg,其中室間隔缺損(VSD)26例,房間隔缺損(ASD)12例,動脈導管未閉(PDA)13例,肺動脈狹窄(PS)4例,法洛四聯癥(TOF)8例,肺動脈閉鎖(PA)3例,伴肺動脈高壓(PH)3例。
治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控制感染,對癥治療,維持患兒正常生活、防止并發癥,減少機體耗氧量,維護心、肺功能,改善組織灌注量。
護理
心理護理關愛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充分理解家長及患兒對檢查、治療、預后的期望心情;要鼓勵患兒進行適當的活動或游戲,鼓勵患兒與正常兒童接觸,以建立正常的社會行為方式,使患兒保持精神愉快,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檢查及治療。消除恐懼心理、樂觀態度、堅持服藥。
一般護理應保持病室環境安靜,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室內溫、濕度適宜。床鋪清潔、舒適,被褥、衣著合適。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安排好患兒作息,減少心臟負擔、保證患兒充分休息與睡眠,根據病情安排適當活動量。有癥狀患兒應限制活動,避免情緒激動和大哭大鬧,嚴重患兒應臥床休息。各種診療、護理操作動作宜輕、快,并應集中在同一時間內完成,以避免多次擾動患兒。患兒煩躁不安時可適當給予鎮靜劑。
注意營養搭配,供給充足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營養需要,增強體質,以提高對手術的耐受。小兒喂養困難者要慢喂,宜少量多餐,避免吃奶時嗆咳和加重呼吸困難。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兒防喂食過飽,人工喂養兒奶嘴出奶孔不可太細,以免增加吸吮時體力消耗,喂養過程中,應拔出奶嘴驅氣后再喂,如出現發紺加重,應暫停喂養,并給予氧氣吸入,待缺氧癥狀改善后,再行喂養,必要時從靜脈補充營養……年長兒可鼓勵集體進餐,以提高食欲。心功能不全時有水鈉潴留,應根據病情,采用無鹽飲食或低鹽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病情觀察,預防感染,監測患兒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心律及心臟雜音的變化。注意觀察青紫程度、飲食及活動耐力的變化。病室內要空氣新鮮,溫度保持在18~20℃,溫度55%~65%;新生兒保暖,避免與感染性疾病接觸。
對癥護理
預防感染,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抵抗力弱,易發生感染性疾病,除嚴重心力衰竭外,應按時接受預防接種,預防各種傳染病;患兒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增強體質,預防維生素D缺乏病;住院患兒減少親友探視,防止交叉感染,家長中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陪護患兒;護理患兒時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場所,預防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氣候變化時,夏季室內外溫差較大時,注意及時減增衣服,避免忽熱忽冷;冬春季呼吸道疾病流行時,室內每日食醋熏蒸消毒,定時開窗通風;觀察體溫變化及患兒有無咳嗽、噴嚏等癥狀,出現后及時治療;在接受小手術(如拔牙、扁桃體切除術)時,術前、術后均應按醫囑給予足量的抗生素,避免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適當增加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