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婦女懷孕后,腿上出現彎彎曲曲、凸出膚面的青紫色血管,這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下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一般發生在妊娠后期,但也在妊娠早期就出現的。經常站著工作或生育過多的婦女容易出現下肢靜脈曲張。孕婦將近生產時出現這種情況的較多。是什么原因造成孕婦下肢靜脈曲張呢?
這是因為妊娠期婦女的子宮為了擔負起孕育新生命的重任,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這樣就會使盆腔靜脈和骼內靜脈血液回流增加,導致靜脈內的壓力增大,會使下肢薄壁靜脈異常擴張。而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子宮逐漸增大,容易壓迫腹腔內的靜脈,使下肢靜脈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受阻,造成下肢靜脈血管增粗、充血而造成靜脈曲張。另外,懷孕后機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也會使血管擴張。
也有的病人是先天性因素引起的,如淺靜脈的平滑肌發育不全或靜脈瓣發育不全。此外,在妊娠后期,有的婦女還會出現外陰部腫脹、發熱和蟻走竄癢樣的感覺,同時局部還有皮膚發紅或色素沉著的現象,尤其在長時間行走或性生活時,會出現外陰劇烈疼痛,這種情況是由于外陰部靜脈曲張引起的。
發現有下肢靜脈曲張后,必須避免長時間的站立或久坐,更不要負重。避免穿過緊的褲子、鞋襪。坐時兩腿宜抬高,走路時應用尼龍彈力綁帶縛緊下肢。下肢靜脈曲張較重或已達會陰部時,則需臥床休息(側臥位為佳,以免子宮壓迫下腔靜脈),抬高下肢。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如果有咳嗽、氣喘等毛病要積極治療,因為這些都會增加腹壓,加重靜脈壓力。
此外,曲張的靜脈,管壁很薄,受碰撞容易破裂出血,因此要注意保護。如果自己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可經常用溫水洗腿腳,并注意下肢保暖,生孩子后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感覺很不舒服,如腿脹痛、麻木等,或者生孩子后不能消退,就應當請醫生診治。若外陰部有靜脈曲張,則要避開外陰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