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有些經濟能力強的病人一定要點名做一些昂貴的影像檢查。那么,是不是昂貴的檢查方法就比廉價的檢查方法好呢?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放射科主任醫師王芳軍提醒說,各種檢查方法在價格上確有所謂的“貴廉之別”,但在醫學上,它們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好壞之分,只有應用是否恰當之別。要合理選擇影像檢查方法,最根本的依據是病情,若病情不需要,再便宜的檢查都沒必要。
盲目選擇影像檢查危害多
醫院急診室里,醫生給出了交通意外、頭部撞傷的貨車司機開了張CT檢查單,司機跟醫生“討價還價”:“我腦子很清醒,繼續開車都沒問題,能不能只做簡單的透視……”
體檢科里,一位老板同樣也在“磨”醫生:“我來你這里就是要接受最好的檢查,錢就不用替我考慮了,盡管給我開最貴最高級的……”
“上面這兩類人我們經常都會碰到,前者覺得經濟負擔重,‘太貴沒必要’;后者卻陷入‘便宜沒好貨’的誤區。”王芳軍指出,臨床上不少人都會有這兩類極端的錯誤觀念。
“盲目選擇影像檢查危害不小,有時還會耽誤診斷和搶救時機。”王芳軍提醒道,如頭部急性外傷的患者往往傷情兇險,經常從外部都看不出損傷程度,如果光做簡單的透視或頭顱照片,查不出腦部出血、顱骨骨折等情況,一時半會兒以為沒事,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機。最后要確診還是必須再做CT,不但浪費了衛生資源,更增加了病人的負擔。
而因有錢,以為選越貴越高級的影像檢查對身體越好的人則可能增加受輻射損傷的機會,甚至還有可能誘發一些意外的危險,比如做MRI檢查,由于要施加一個強大的外磁場,帶有金屬假體的患者若接受此類檢查,可引起體內鐵磁性物質的移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專家觀點
檢查方法無貴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據王芳軍介紹,醫學影像學發展速度很快,在醫學科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新的檢查技術和檢查方法層出不窮,不單是病人搞不清楚,事實上不少臨床醫生也不一定都清楚。其實,各種檢查方法在價格上確有貴廉之別。但應該指出,在醫學上,它們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好壞之分,只有應用是否恰當之分。比如以CT或MRI來檢查這些輕微的損傷,用途并不太大,其正當化原則也會受到質疑;再如,若首選用超聲檢查去觀察肢體外傷骨折,也給人有點“吃錯藥”的感覺。
臨床上常用的影像檢查方法該如何選擇呢?王芳軍建議患者對其各自的特點先有一定了解:
透視:
所需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檢查結果“立等可取”。它可以從多個角度、連續、動態地觀察到人體的活動圖像,如呼吸的運動、心臟的搏動等等。但缺點是圖像粗略、模糊,難以看清細節,不能留下記錄以供會診或作為前后對照之用,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取決于施行檢查的具體醫生業務水平和工作的細致程度。換句話說,要是操作的醫生水平低下或工作不負責任,易造成漏診、誤診。
X光片:
攝片曝光時間短,放射防護容易實施,患者接受的輻射遠比透視為少。更重要的是影像記錄于膠片等介質(如刻入光盤)上,便于醫生反復研究病變細節,也可以通過與其他醫生或專家的會診而大大地減少漏診、誤診的可能性,還可作為疾病檔案以供前后對照。但攝片所得到的只是平面的、靜止的影像,無法看到相關部位的動態狀況。
B超:
沒有輻射,操作簡便,價格低廉,能觀察到許多臟器的功能狀態,如心臟的收縮舒張、膽囊的收縮、膈肌的運動等,從而判斷其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也能從多個角度進行掃描。另外,鑒別病變是囊性還是實質性,即判斷病灶中是否存在液體也是它的突出優勢。但超聲圖像顯示相對較粗糙,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也像透視一樣有較大的依賴性。
CT:
能將人體組織以一層層的圖像顯示出來,加上有計算機的幫助,密度分辨力特別高,又消除了影像重疊,實現了將活生生的人體在輕松舒適、毫無痛苦的狀態下像切蘿卜一樣自上而下地一片片“切開來看”的愿望。但存在輻射,且層層顯示的整體觀較照片要差,價格也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