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急性病毒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發熱,咳嗽,鼻炎,結膜炎,頰或唇粘膜出現粘膜疹(Koplik斑)和皮膚散在的斑丘疹。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麻疹由副粘液屬的麻疹病毒引起,麻疹(與水痘相仿)是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通過前驅期和出疹早期病人鼻,咽,口的飛沫傳染,也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核傳播。通過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間接傳染少見。傳染期從出疹前2~4日持續到出疹后2~5日。皮疹消退時病毒已從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后出現輕度脫屑時,已不再具有傳染性。
非典型麻疹綜合征通常與以前曾接受過麻疹滅活疫苗(現已不再使用)免疫有關。據推測,滅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并能使病人致敏,以致臨床表現明顯改變。不過已經知道,使用麻疹減毒活疫苗也會發生非典型麻疹綜合征,這很可能是由于貯藏不當致使滅活不全的結果。
流行病學
在廣泛進行計劃免疫接種之前,麻疹每2~3年流行一次,其間伴有地區性小流行。近年來在美國發病的流行病特點變化很大:現在,暴發常見于以前接受過疫苗的十幾歲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過疫苗的學齡前兒童。母親患過麻疹的嬰兒,從母體獲得的被動免疫差不多能維持一年,一年后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后能產生終生免疫。
成年人易患麻疹的原因
成年人感染兒童常見傳染病,主要和他們的免疫能力有關。專家介紹說,40歲以下的成年人,一般都沒有得過麻疹,沒能獲得終身免疫力,而幼年時注射的麻疹、流腦疫苗,經過8至10年時間之后,防疫作用開始下降,這使他們成了這類傳染病的新目標。據北京晨報悉,目前各醫院的保健科都可進行麻疹疫苗“應急接種”,接種者可在接種后的2至3周產生免疫力。
出血性麻疹的病因
有人分析是由于血小板降低所致,個別患者血小板可降至30×109/升(3萬/立方毫米),對于此類病因,血小板恢復期內即可回升。但這解釋不了有相當多的出血性麻疹患者血小板數目正常,并不降低。因此,更多的學者認為是由于急性期血管的完整性受到暫時性損害所致。即使血小板有改變,也是由于自然感染的麻疹病毒或接種減毒活疫苗導致的麻疹病毒感染了巨核細胞,使其受到損害,致其成熟障礙,而非產量減少。
溫馨提示:麻疹傳染力強,在流行期間,做到患兒不出門,醫藥送上門,直到出疹后5天。托兒所、幼兒園、學校要設置臨時隔離室對患者進行隔離。對接觸者應進行隔離觀察2~3周;如無癥狀,才能回班活動。麻疹患者停留過的房間應開門窗通風20~30分鐘。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后應脫去外衣洗手,或在戶外活動20分鐘后再接近易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