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哪些?在醫學上,類風濕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癥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癥狀,故稱類風濕病。多數情況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由于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該病如不及時治療控制,對患者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類風濕的臨床癥狀對人們來說是尤為重要的。
病變主要發生在關節,早期表現為關節滑膜的炎癥反應,隨之出現血管殖并侵蝕軟骨,形成肉芽組織,最后導致軟骨破壞、纖維化、關節腔狹窄、畸形。其過程大致分為三期:
1、滑膜炎期:此期的主要病理改變在滑膜,滑膜組織學改變在發病第一周,此期可持續6~12個月,為局部免疫反應,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滑膜炎。其病理變化是微血管損傷,滑膜下組織水腫,滑膜表層細胞增生,滑膜血管充血、水腫和纖維蛋白樣變性滲出,關節腔積液,關節腫脹、變形。此期可見滑膜細胞增生并伴點狀出血,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并趨向形成“淋巴樣小結或淋巴樣濾泡”。電鏡下可見血管內皮細胞間存在裂隙,內皮細胞損傷,在增生的滑膜細胞和在單核細胞中有明顯的細胞吞噬現象,關節周圍組織包括關節囊、肌腱和肌肉水腫,從而導致關節囊內壓增高,引起關節疼痛、功能障礙、活動受限。
2、肉芽腫期:急性炎癥的反應逐漸消退,滲出逐漸吸收,骨膜增生,出現肉芽組織——血管翳形成。血管翳向關節腔、關節軟骨面發展,逐漸覆蓋軟骨表面,并向軟骨下侵入,阻礙了軟骨從滑液中吸收營養,因而形成軟骨表面糜爛、潰湯和肉芽組織。由于自中性粒細胞溶酶體內不斷釋放出的蛋白水解酶和膠原酶作用,于是軟骨和骨骺結構破壞,軟骨細胞基質溶解、死亡、以至全部軟骨被侵蝕毀損及關節囊發生纖維化,從而導致關節腔狹窄。此期的病理過程可由滑膜波及血管、心肌、肺等內臟器官,用敏感方法可于血清中檢出類風濕因子,一旦出現類風濕因子,表示已發生了自身反應,其臨床表現也逐漸趨于嚴重。X線片病理學顯示為破壞期。臨床上為亞急性期。
3、纖維化期:此期關節軟骨破壞,關節軟骨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翳的侵蝕和破壞,引起軟組織炎癥、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而后發生鈣化,出纖維性和骨性關節硬化,以至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完全消失,關節面侵蝕,粗糙不平,關節邊緣出現邊緣性骨質增生,致使關節面融合,斷發骨關節炎。關節周圍韌帶松弛,關節囊日趨纖維化以及機械因素等而導致關節攣縮、半脫位和完全脫位,關節功能急劇減退,甚或部分或全部喪失。此期在X線病理學顯示為嚴重破壞期,相當于臨床上的慢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