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息肉是指胃腸黏膜上皮隆起性病變。根據息肉所處位置的不同,分別稱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腸息肉、大腸(結腸和直腸)息肉等,其中以胃和大腸息肉最為常見。胃腸息肉的發病原因很多,主要與家族遺傳因素、炎癥及其它慢性刺激、種族、飲食成分(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素)等因素有關。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惡心、厭食、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癥狀。息肉表面如有糜爛、潰瘍,可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而大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癥狀,或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伴有里急后重感。
胃腸道息肉有的會癌變,有的不會癌變。研究證明,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不會癌變;而胃腸道腺瘤性息肉容易癌變,被認為是胃腸道癌的前期病變。胃腸息肉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在內鏡下切除,但很容易復發,這次出現在胃,下次可能在大腸。因此,腸鏡下摘除術并非一勞永逸,預防才是關鍵。
臨床研究發現,只有20%的胃腸息肉與遺傳因素有關,多數還是與飲食不當關系密切,所以大多數的胃腸息肉是可以預防的。胃腸息肉中癌變率最高的腺瘤發病率和飲食中脂肪攝入有一定的關系,特別是當脂肪攝入超過總熱量的40%,可使肝臟合成膽固醇和膽汁增加,從而導致這二者在結腸腸腔和糞便中的含量升高,促進腺瘤的生成。因此要預防腸息肉,減少腺瘤發生,就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一般認為宜低脂肪、高纖維素飲食,同時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海鮮以及辛辣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不長期飲酒。此外,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心情舒暢,也有助于防止胃腸息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