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狹窄對于患者是比較痛苦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機能,很多人對于該疾病的病因機制及診斷方法比較模糊,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關于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及診斷方法吧。
發病機制
腎素- 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的作用
單側腎動脈狹窄的患者,若去除狹窄或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治療,可使血壓恢復正常。血漿腎素活性(PRA)偏低或正常,往往提示存在雙側腎動脈狹窄、水鈉潴留和血容量擴張。
(1)腎素依賴型高血壓:即高腎素型高血壓,可見于單側腎動脈狹窄患者。腎動脈狹窄 后,腎內血液供應減少和腎內壓降低,促使腎素分泌增多,導致Ang Ⅱ升高而產生高血壓。對側腎因自身反饋調節加強,使其腎素分泌下降和排鈉增加。患側腎臟的腎素增加值超過健側腎臟的腎素減少量,結果PRA 高于正常,形成高腎素型高血壓。
(2)容量依賴型高血壓:即低腎素型高血壓,多見于雙側腎動脈狹窄者。由于血壓升高引起的利尿反應消失,腎臟鈉排泄降低,導致水鈉潴留和血容量擴張,從而產生高血壓。其腎素分泌并不增加,在血容量增加的條件下,血漿腎素活性甚至低于正常,形成低腎素型高血壓。
(3)正常腎素型高血壓:又稱混合型高血壓,是指上述兩種機制混合存在,即兼有鈉排泄障礙和腎素分泌增加。一方面血容量擴張,另一方面小動脈收縮增強,兩者均可導致血壓升高。血壓升高和血容量增加又可抑制腎素分泌,最后達到一種動態平衡。
腎動脈狹窄的鑒別診斷包括:
診斷腎動脈狹窄主要依靠如下5項檢查,前兩項檢查僅為初篩檢查,后3項檢查才為主要診斷手段,尤其腎動脈血管造影常被認作診斷“金指標”。
(一)超聲檢查
B型超聲能準確測定雙腎大小,彩色多普勒超聲能觀察腎動脈主干及腎內血流變化,從而提供腎動脈狹窄間接信息。
(二)放射性核素檢查
僅做核素腎顯像意義不大,陽性率極低。需做卡托普利腎顯像試驗(服卡托普利25~50mg,比較服藥前后腎顯像結果),腎動脈狹窄側腎臟對核素攝入減少,排泄延緩,而提供診斷間接信息。
>>>>相關閱讀:腎動脈狹窄治療流程圖
(三)磁共振或螺旋CT血管造影
能清楚顯示腎動脈及腎實質影像,并可三維成像,對診斷腎動脈狹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不過它們顯示的腎動脈狹窄程度常有夸張。由于螺旋CT血管造影的碘造影劑對腎臟有一定損害,故血清肌酐>221μmol/L的。腎功能不全患者不宜應用;從前認為此時可選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近年發現此時造影劑釓體內蓄積可引起嚴重的腎源性系統性纖維化,這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