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對診斷腎癌來說準確性非常高,并且能顯示病變的范圍及鄰近器官有無受累,可與術中所見基本符合,是目前最可靠的診斷腎癌的影像學方法。應用三維CT及螺旋CT檢查甚至可以了解腫瘤是透明細胞型還是非透明細胞型。CT掃描對于早期診斷腎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帶你來了解下。
CT對腎癌的定位準確率可達100
CT掃描可以發現未引起腎盂腎盞改變和無病狀的腎癌,可準確的測定腫瘤密度,并可在門診進行,CT可準確分期。有人統計其診斷準確性:侵犯腎靜脈91%,腎周圍擴散78%,淋巴結轉移87%,附近臟器受累96%。腎癌CT檢查表現為腎實質內腫塊,亦可突出于腎實質,腫塊為圓形,類圓形或分葉狀,邊界清楚或模糊,平掃時為密度不均勻的軟組織塊,CT值>20Hu,常在30~50Hu間,略高于正常腎實質,也可相近或略低,其內部不均勻系出血壞死或鈣化所致。有時可表現為囊性CT值但囊壁有軟組織結節。經靜脈注入造影劑后,正常腎實質CT值達120Hu左右,腫瘤CT值亦有增高,但明顯低于正常腎實質,使腫瘤境界更為清晰。如腫塊CT值在增強后無改變,可能為囊腫,結合造影劑注入前后的CT值為液體密度即可確定診斷。腎癌內壞死灶,腎囊腺癌以及腎動脈栓塞后,注入造影劑以后CT值并不增高。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于其內含大量脂肪,CT值常為負值,內部不均勻,增強后CT值升高,但仍表現為脂肪密度,嗜酸細胞瘤在CT檢查時邊緣清晰,內部密度均勻一致,增強后CT值明顯升高。
CT檢查確定腎癌侵犯程度的標準
(1)腫塊局限于腎包膜內
患腎外形正?;蚓窒扌酝钩?,或均勻增大。突出表面光滑或輕度毛糙,如腫塊呈結節狀突入腎囊,表面光滑仍考慮局限在腎包膜內。脂肪囊內清晰,腎周筋膜無不規則增厚。不能用脂肪囊是否存在判斷腫瘤是否局限在腎筋膜內,尤其是消瘦患者。
(2)局限在脂肪囊內腎周圍侵犯
腫瘤凸出并代替局部正常腎實質,腎表面毛糙顯著,腎筋膜不規則增厚。脂肪囊內有邊界不清的軟組織結節,線狀軟組織影不作診斷。
(3)靜脈受侵
腎靜脈增粗成局部呈梭狀膨隆,密度不均勻,異常增高或降低,密度改變與腫瘤組織相同。靜脈增粗的標準,腎靜脈直徑>0.5cm,上腹部下腔靜脈直徑>2.7cm。
(4)淋巴結受侵
腎蒂,腹主動脈,下腔靜脈以及其間的圓形軟組織影。增強后密度變化不顯著,可考慮為淋巴結,<1cm者不作診斷,≥lcm考慮為轉移癌。
(5)鄰近器官受侵
腫塊與鄰近器官的界限消失并有鄰近器官的形態和密度改變。若單純表現為腫瘤與鄰近器官間脂肪線的消失不作診斷。
(6)腎盂受侵
腫瘤入腎盂的部分邊緣光滑圓潤呈半月形成弧形受壓,延遲掃描在腎功能較好時可見受壓腎盂腎盞中的造影劑邊緣光滑整齊,則認為是腎盂腎盞單純受壓。如腎盂腎盞結構消失或閉塞以及全部被腫瘤占據,則提示腫瘤已穿破腎盂。
5、核磁共振成像(MRI)
核磁共振成像檢查腎臟是比較理想的。腎門和腎周間隙脂肪產生高信號強度。腎外層皮質為高信號強度,其中部髓質為低信號強度,可能由于腎組織內滲透壓不同,兩部分對比度差50%,這種差別可隨恢復時間延長和水化而縮小,腎動脈和靜脈無腔內信號,所以為低強度。集合系統有尿為低強度。腎癌的MRI變異大,由腫瘤血管,大小,有無壞死決定。MRI不能很好地發現鈣化灶,因其質子低密度。MRI對腎癌侵犯范圍、周圍組織包膜,肝、腸系膜、腰肌的改變容易發現查明。尤其是腎癌出現腎靜脈、下腔靜脈內癌栓和淋巴結轉移
溫馨提示
腎癌患者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保暖。隨著病情的加重,腎癌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每況愈下。所以十分容易得感冒,發燒的情況,嚴重者轉為肺炎會加速癌細胞的擴散。所以最為主要的就是進行保暖的全面化。